農曆新年的長洲街頭,總有一個攤位吸引着路人駐足——這裡是一間寫有「糖人」兩字的小店,主人是人稱「Sugarman」的杜煥。杜煥是自學成才的吹糖藝術家,擅長以雙手創造出栩栩如生的糖公仔,過程中個人當然很滿足,同時為不少人帶來歡樂,堪稱年中無休。早前,他與一群中四學生合作拍攝紀錄片,以記錄這項瀕臨失傳的手藝,為文化留聲。
我從來沒想過要傳承什麼,我只是純粹喜歡糖藝。
雙手創造出栩栩如生的糖公仔。
覓童年回憶40歲始學吹糖
//長洲文化氛圍和傳統手工藝深深吸引了我,也讓我更容易找到材料。//
杜煥涉足東西方的繪畫、雕塑和竹紮等多種傳統工藝,吹糖是較後期才研學的技藝。「搬到長洲後,空間變得寬敞,這裡的文化氛圍和傳統手工藝深深吸引了我,也讓我更容易找到創作所需的材料。」杜煥的吹糖技藝源於童年時的回憶。他六歲時,常與小夥伴們一起圍觀吹糖人的攤位。
為尋回童年的美好回憶,杜煥於2009年開始學習吹糖手藝。年近四十才接觸這門技藝,他在求教師傅無果、對基本原材料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從零開始摸索,遇到重重困難。他購買市面上的麥芽糖,經半年自學終於掌握技術,將手藝帶到街頭。後來,因一名糖尿病患者的需求,他創新以艾素糖製作糖漿,並用植物煮製天然色彩的糖膠顛覆傳統,成為他的標誌特色。
除了吹糖,杜師傅紮作等不同手藝都有一手!
拍紀錄片學生提問帶來啟發
//有時會促使我去思考更多,還增長了自己的見識。//
與學生合作拍攝紀錄片的過程,是兩個不同年代有趣靈魂的碰撞。杜煥笑言:「有小朋友問我,『你每天做糖,是不是每天都吃糖?』其實不是,我只會咬一口檢查狀態,咬完就吐掉,因為天天吃會膩。」他補充道:「還有孩子問,『你女兒是不是每天都吃這些糖?』但她從小看慣了,對這些糖沒什麼特別興趣。」
除了有趣的提問,有些問題也讓杜煥受到啟發。他提到:「有學生說『你可以做一個頭頂着花的公仔嗎?』當時我不明白,後來才知道這是某卡通角色。這些問題有時會促使我去思考更多,還增長了自己的見識。」
吹糖技藝有逾600年歷史
//如果不是自己喜歡的事,哪怕是什麼國家級的頭銜,也驅使不了我去做。//
吹糖技藝已有600多年歷史,手藝人以雙手捏、搓、提等技法,創造出千變萬化的造型。如今,這門手藝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杜煥坦言:「我從來沒想過要傳承什麼,我只是純粹喜歡糖藝。如果不是自己喜歡的事,哪怕是什麼國家級的頭銜,也驅使不了我去做。」
係長洲擺檔「旺丁唔旺財」,閒時都要出去教下班。
【拍攝者感想】
高溫拉出公仔 大開眼界
聖公會諸聖中學約100名中四學生,透過紀錄片探討夕陽行業與異鄉人餐廳的故事,為本地文化留下珍貴記錄。其中,李梓淇的小組負責拍攝杜煥師傅的吹糖手藝。
初來香港的李梓淇表示:「我不知道香港還有吹糖這個行業,很想看看它是怎麼製作的!」她印象最深的是拍攝過程。「看到杜師傅從小箱子取出糖,迅速在高溫下拉出一個精緻公仔,實在讓我大開眼界!」當杜師傅將親手製作的糖果送給團隊時,大家都感到十分驚喜。
李梓淇參加南豐集團舉辦的「校園多媒體製作人訓練班」,參與拍攝杜師傅的吹糖手藝。
【被拍者分享】
不放棄慢慢做 期望可達到
當談到紀錄片的意義時,杜煥表示:「我希望觀眾看到,做每一件事背後的精神——要千錘百鍊才能做到。原來一個糖公仔的背後,竟有這麼多學問,也有一個人花了這麼多時間去搞。我想告訴大家,只要不放棄,慢慢做,就能達到你想要的結果。」
用植物煮製天然色彩的糖膠顛覆傳統。
這些只屬師傅眾多出品的小小小部分。
【處理藝術】
食固然好 睇也無妨
收到栩栩如生的糖公仔,許多客人都捨不得吃。不過,杜煥則鼓勵他們吃掉:「因為你吃了它,這件事才是完整的。糖要流到你的五臟六腑裡,才可以和你的身體融為一體。」不過,他也尊重選擇保存糖公仔的人,「如果你想留着用眼睛欣賞,也沒有壞處,只是另一種方式而已。」
同街坊或遊人打牙骹,皆是愉快時刻。
封面故事
文化
專訪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