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插畫與文化交織的冒險中,主角不再是課本中的冷冰冰文字,而是活潑可愛的動物角色。他們生活在九龍城寨、愛食蛋撻、講港式情懷,成為年輕人眼中的新「文化橋樑」。這就是由「商二代」胡朝健(Kent)與插畫師Tim打造的本地原創IP「超嘜唧唧兵」,透過插畫為非遺說故事。
角色不僅是為了賣產品,而是為了傳遞香港人的故事與精神。——Kent
我們不希望講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喜歡這些角色,記住它們。——Tim
茶餐廳相遇 萌生文化傳承念頭
Kent家族從事節日飾品出口生意。他留學後回港接手家業,卻發現傳統行業面對同質化與價格戰的困局。「點樣可以令產品更有價值?」這個疑問,令他走上IP創作之路。
與Tim的相遇,源於一間茶餐廳。他們聊起對動物、插畫與文化的熱愛,加上Kent作為三孩之父,萌生用角色將香港文化傳承給下一代的念頭。於是,一群住在九龍城寨的角色便誕生,他們性格各異,背後都藏着一段段關於香港的文化密碼。
茶餐廳一次相遇,啟發Kent與T im用角色說香港文化故事。
電視節目中,Kent(左一)參與論述IP推動經濟。
動物角色帶出情懷 「可以好玩、好貼地」
主角「超嘜」是一隻住在九龍城寨、被虎群養大的虎紋貓,象徵亂世中堅持自我。Tim將自身創作歷程投射其上:「唔靠外表,自信來自內在。」另一角色「抱抱熊」則象徵知識與探索,熱愛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個角色都有文化寓意,將本地故事轉化為親切形象。
Tim直言:「我以前對非遺無乜興趣,覺得係老人家啲嘢。但Kent啟發我,用角色演繹傳統文化,原來可以好玩、好貼地。」他創作角色「啾啾」,靈感來自孔雀開屏,融合蛋撻、絲襪奶茶等元素,將街頭味道變成視覺語言。「只要用年輕語言包裝,文化自然會被理解。」
藝文生活化 望令年輕人主動探索
對Kent與Tim來說,藝術與文化不必「高高在上」,而是能夠生活化,成為年輕人眼中的藝術與記憶。透過「超嘜唧唧兵」這些角色,兩人將香港的非遺文化轉化為具吸引力的故事,讓更多人主動了解和探索。
Tim總結:「我們不希望講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喜歡這些角色,記住它們。」Kent則說:「這些角色不僅是為了賣產品,而是為了傳遞香港人的故事與精神。」
主角「超嘜」在九龍城寨長大。
「抱抱熊」是團隊中的文角色不僅是為了賣產 化達人。
昔日對非遺興趣缺缺的Tim,今用畫筆為傳統注新力量。
角色先行情節後添 插畫撒播文化種子
對於Kent與Tim而言,插畫是開始,但並非終點。「很多人問我們,為何不做動畫或繪本?故事已經寫好,但我們選擇從產品入手,讓大眾先接觸角色,再慢慢了解完整的故事。」
Tim表示,未來他們計劃與更多學校、NGO合作,把這些角色帶入教育和社區活動。「插畫只是文化的種子,透過市集、學校等渠道,讓大家多看兩眼,開始理解背後的文化。」
或許日後做埋動畫,現先讓大家透過產品愛上角色。
在第六屆「香港設計.授權支援計劃」(DLAB)的支援下,「超嘜唧唧兵」獲得市場營銷、商業運作及品牌建立等方面的專業培訓與支援,讓更多人從不同渠道認識這個IP。他們期望,有朝一日,這群角色可以行出香港,成為文化交流的一部分。
「超嘜唧唧兵」角色登場,以插畫串連本地情懷與非遺故事。
【產品大於商品 故事源於情真】
「超嘜唧唧兵」的角色不止出現在插畫中,更化身為磁貼、木牌、鎖匙扣等日常用品。Kent運用自己在禮品生產的經驗,把文化轉化為實用產品。「我們希望大家不只是在看,而是能夠帶走、使用,甚至送禮。」
Tim補充:「如果藝術只是掛在牆上,大家看過就忘,但當它變成日常用品,無論是磁貼還是木牌,大家會記住它的故事。」目前,Kent與Tim已經和澳門一家老字號涼茶品牌合作,將「超嘜」IP授權為龜苓膏的代言角色,並推出聯名商品。Kent笑說:「這不僅僅是賣產品,而是希望讓故事深入人心。」
以年輕語言包裝,旨在令傳統文化變得貼地又有趣。
封面故事
文化
專訪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