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整體廢物回收率方面,由2020年的28%,上升至2024年的34%,社會上對於減少製造垃圾有一定成績。儘管政府藉「綠在區區」等計劃擴展網絡,本港環保回收配套不足、便利性、覆蓋率等問題仍待改善。今期「環保回收」系列上集,《我家》記者巡視各區環保回收桶、「綠在區區」回收流動站,發現有智能環保回收桶爆滿多時,仍未有清理等問題。
【問題一】
智能箱有入無出
環境保護署2020年第四季開展「智能回收系統先導計劃」,該類回收箱有感應器顯示是否需要清理,而應用點現逾800個。《我家》記者巡視各區智能環保回收箱時發現,南區一商場往住宅之24小時通道內4個智能環保回收桶,就有兩個亮起紅燈,塞滿紙張和塑膠多時,惟翌日再返回察看仍未有清理,導致有居民帶着一大堆回收物折返。而金鐘一商場內的智能環保回收桶亦見類近情況。
南區商場回收桶有兩個亮起紅燈。
金鐘商場回收桶爆滿無人清理。
鄉郊地區更加難搞
市區智能回收桶爆滿嚴重,新界鄉郊地區更是難以處理。大埔區區議員羅曉楓表示,大埔不少鄉郊位置安裝了智能環保回收桶,但不時會出現感應燈壞掉或爆滿,即使有通報系統,惟地點偏遠或人手不足,加上是外判制度,令部門難以監管,故他認為有關制度需檢視營運成本和前線人手數目,才能解決問題。
大埔區區議員羅曉楓
位於啟德的回收流動站人流稀少。
【問題二】
「綠在區區」 分布不均衡
全港18區有近百個「綠在區區」回收流動站,惟多年來不少居民表示部分回收流動站只設平日下午時段,或每月只出現一至兩次,導致要儲存多時才能回收,或無地方而被迫掉進垃圾桶。
灣仔啟德有強烈對比
《我家》記者巡視各區「綠在區區」回收流動站,發現灣仔一個回收流動站開始了一小時,回收物已堆滿行人路。附近商店的老闆指,回收流動站每周只開一次,亦只有平日的下午二時半至五時半,附近又沒有「綠在區區」回收便利點,故每次要推大堆回收物前往,非常不便。
而啟德一個回收流動站,逢周一下午二時半至五時半開放,相反人流稀少,巡視時距離完結只有半小時,但回收物不多,有居民指平日下午時段很少見到有上班人士前來回收,期望可開放至晚上七時半,讓更多人參與。
葵青區區議員周潔莹指,其服務地區以往沒有「綠在區區」回收便利點,導致居民需要把回收物儲存一段時間,等待回收流動站前來,而開放時間亦未能配合每個居民,但自從去年中設置了「綠在安蔭」回收便利點,居民多了很多時間選擇,亦擴大了參與人數。
葵青區區議員周潔莹
每逢換季,不少巿民踴躍參與舊衣回收,但曾有不少團體反映,舊衣回收箱內有污漬或帶濃烈異味的舊衣,加上香港天氣潮濕、雨水多,舊衣甚至出現發霉,有可能令整箱舊衣物報廢,浪費捐贈者心意。過往有團體在舊衣回收箱中撿走衣物時,感到手部刺痛,懷疑有人曾將滲有清潔劑的舊衣物丟棄入箱內。
大埔區區議員羅曉楓表示,其區議員辦事處附近曾設置舊衣回收箱,不少街坊都踴躍參與,然而因天氣潮濕,再歷經大雨,導致舊衣回收箱出現嚴重異味,影響到居民生活,最終不得不把該舊衣回收箱撤走。
灣仔其中一個回收流動站開始了一小時,回收物已堆滿行人路。
不少團體反映,舊衣回收箱內有污漬甚至傳出濃烈異味。
民生
生活
環保
我家放大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