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適逢母親節,一班穿著漢服的婦女和少女,到達東涌富東邨向65歲以上長者派發米包,弘揚樂善好施,尊老敬賢的傳統美德。
現場有兩位婦女帶領一對「00後」姐妹,向長者們行揖禮,冀望藉此激活區內跨世代之間的交流,並弘揚「尊老敬賢」之美德。
義工:希望長者們感到受尊重。
義工派物資加上傳統揖禮
「香港過往經常有派米、派物資活動,但與長者們的接觸就只是短短那交收幾秒,我們加入中華禮儀文化元素,希望能讓長者們在物資與精神上也得到尊重與敬意。」主辦單位一世界文化協會創會會長梁湘道出活動意義。同時,她期盼能在生活與社區上讓大眾多接觸中華文化。
「揖禮」大約起源於周代以前。其基本姿勢為相見雙方將兩手抱拳,放在胸前互相致敬。最為常見的是長揖,作揖時身體前傾,腰身微彎。義工參加者當中包括一對分別就讀中五和中三級、居住的富東邨區內的兩姐妹,兩人身穿新式漢服,配襯現代時裝添加時代感。
姐姐阿敏身上穿著馬面裙,是明代比較多女子身上會穿著的,其特點是很多摺位和很長的摺位,裙上繡著花紋圖案,散發典雅大氣的氣質。馬面裙始於明朝,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襉,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
漢服女生落社區派發母親節福米。
義工扶助行動不便老人上落樓梯。
盼表現東方女性優雅氣韻
有別於一般現代衣著,阿敏和妹妹阿婕均表示,穿著漢服時,會不斷提醒自己每行一步,每個小動作都要端莊得體,談吐言行要斯文大方,從而表現東方女性的含蓄內斂和優雅氣韻。漢服對於現今青年而言,或許是一種遙遠的歷史文化產物,但她們敢於穿著,在保留傳統文化同時尋求與時並進的平衡。「這是很特別的文化,我欣賞漢服的美,會和姐姐研究出處和花紋圖案的意思,這種文化應該流傳下去。」
阿敏和阿婕的母親當日也同場參與派米活動,兩姐妹亦即場在母親節前夕向媽媽行揖禮,年僅12歲的阿婕更感恩地道:「每一位媽媽都是懷胎十月,才令我們小生命來到這個世界,我現在都已經12歲了,照顧了我12年,每日都重複照顧我。」
【社區車手婆婆 凝聚姊妹淘力量】
阿敏認為,領取物資活動能推動老人家外出走走,伸展筋骨,減少長時間困在家的機會。「順便見一下朋友,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他們出來走走,曬曬太陽也會健康一些。」她認為,社區是凝聚不同的人才叫一個社區,當一個人有難處時,都希望得到別人幫助,所以她呼籲社區內的街坊,抱著助人概念關心身邊人的需要,「我覺得孝道在於,不論侍父母或老師,甚至周圍每一位長輩,平時都可以主動多幫忙。」
小記到訪派發現場,有一群為數四至五人的老婆婆排隊領取物資後,聚集一起,其中一位婆婆拖著購物車,將其餘婆婆的物資放進車內,然後說一句:「一齊返去啦,我幫大家推到門口放低!」社區是我家,是成長地,處處看得見的人情味。
街坊用手拉車助老友記搬米包。
新界人家
民生
專訪
生活
荃灣葵青離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