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北區)古琴女 遇知音變孔明在彈

 2021-10-21
(大埔北區)古琴女 遇知音變孔明在彈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四藝,琴處首位。古琴演奏家吳珊珊(珊珊)得唐健垣先生傳承虞山派、九嶷(音:兒)派、梅庵派古琴曲及彈法,曲風如人。行經大埔廣福道八音琴行,有時候會聽到陣陣雅淡和靜的琴音,對於這種不期而遇,令人如沐春風。


珊珊:「只要一融入,樂聲就溢滿心頭。」


「細個係學古箏先,讀大學時一次街頭古琴展覽,就俾佢嘅音色同曲調吸引。」古琴音樂的吸引之處,有唐代詩人白居易所說:「入耳淡無味,愜心潛有情。」這也是古琴吸引她的地方﹕「佢嘅旋律似平凡,不過只要一融入,樂聲就溢滿心頭。」彈畢一曲,古琴聲音輕弱、低調,然縈繞不絕。


古琴(右)體型比古箏(左)小。古琴音量小,音色沉著透著古樸;古箏的音量則較大,音色也較明亮高亢、華麗。


彈嗰陣的確需要空間,但地點就冇限制。

自展覽後,珊珊對古琴念念不忘,終在大學畢業後接觸古琴。「機緣下識咗唐老師,之後一直跟佢學琴。直到一日佢話:『如果有人想學琴,你可以做佢嘅老師。』」學有所成,得到老師的認同和鼓勵,展開教琴之路。

同為琴器,古琴有別鋼琴、大提琴等需要空間擺放的樂器,「好方便,彈嗰陣的確需要空間,但地點就冇限制。你可以放枱度彈,但都可以喺梳化、地下,甚至喺床度盤腿彈都可以。」古琴可靠牆而立,又或掛起牆上,適合香港大部分人的居住空間。

「一次我為收到嘅第一個學生彈一首小曲,雖然唔係咩大場合,但係佢嘅回應令我覺得好似遇到知音咁。」回憶當時小小的舞台,但箇中文化傳承的意義使珊珊感受更深:「喺全球化嘅趨勢下,社會大多數人覺得玩中樂顯得落伍,或者覺得好難理解。」


她期望繼續提升技巧、領悟新意境,而學生都學有所成。


古琴同傳統文化有優雅、內斂沉穩嘅連繫。

古琴演奏不在乎形式,卻注重身、心結合的情感表達。「好似《空城計》入面諸葛亮撫琴嚇退司馬懿大軍,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嘅典故,都表現出古琴同中華傳統文化—優雅、內斂沉穩嘅連繫。」體現古琴不只是彈奏的樂器,更是傳遞心意、意境的媒介。

「無論學咩樂器,都可以培養學習者對音樂嘅感知力,記憶力亦會因為記曲、譜而有所鍛鍊;彈奏時嘅手眼配合、持續嘅練習都可以令思維同肢體變得靈活。」而音樂又因其陶冶性情的特點,令學習者進而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和品質,是終身得益的興趣,珊珊周身溫潤淡雅的氣質乃最佳證明。


持續練習有益身心。


【非遺承傳貼地 發展始可起飛】

香港華洋集處,大多數人以西方藝術標準看待中國傳統音樂,從而生出誤解。「加上本地欠缺教中樂嘅老師,令更多本身鍾意音樂嘅年輕人,缺少認識中樂嘅機會」,珊珊認為即使港人有意學習,亦難以覓得良師指導,阻礙本地推廣中樂文化的步伐。


上世紀80 年代開始,古琴名家們將減字譜與簡譜或五線譜結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才能讓人們親近並熱愛。「希望社會各界可以舉辦更多中樂表演同演奏會、樂器展覽等,亦可以組成中樂雅集。」珊珊盼文化界為有志學習中樂人士,提供便利查詢名師的方法,吸引各方友好加入古琴或中樂的行列,令本地的中樂發展更具規模和認受性。



《碣石調.幽蘭》是唯一以文字譜保留下來的古琴曲。



新界人家

文化

生活

大埔北區

學習



相關文章


(西貢)水上人家吳仕福社區人家

(西貢)水上人家吳仕福

週末的西貢,人潮喧鬧。沿著熙熙攘攘的街道向碼頭方向走去,街巷錯落縱橫、宗祠古屋點綴其間,豪華遊...

(沙田)實實在在唐學良社區人家

(沙田)實實在在唐學良

填一份申請表、打一個電話預約門診、換一個電燈膽,他一次一次地幫忙、一件一件地完成。在很多人眼中...

(西貢)街坊開心果溫啟明社區人家

(西貢)街坊開心果溫啟明

在景林邨景櫚樓地下這個狹小的議員辦事處,卻是全邨最熱鬧的地方。做訪問的那天,從一早就開始下雨,...

(沙田)陳敏娟的姚家情社區人家

(沙田)陳敏娟的姚家情

花季燦爛、雨季朦朧,青春美好易逝。以往,在香港這個經濟主導的城市,以青少年群體為受眾的文化產品...

(西貢)真西貢人李家良社區人家

(西貢)真西貢人李家良

香港,有四代人的家真不算多。李家良一家的四代人記憶,都與西貢有關。四十多年來,他見證西貢舊墟從...

(沙田)逆流大叔鄧家彪社區人家

(沙田)逆流大叔鄧家彪

緩緩的城門河水,從城門水塘的溪澗,蜿蜒曲折而下,環抱沙田,承載著河兩岸的時代變遷,亦見證著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