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涌在90年代末開始發展成為新市鎮,各種各樣的社區配套設施,陸續建成於填海而得來的土地上,鄰舍輔導會東涌綜合服務中心執行幹事黃美鳳(Connie),憶及她初來乍到時所看見的東涌,指出其時屬「荒蕪」之地。二十年過去,讓她感受至深的是社區中的鄰里關係。
Connie :「慢慢取得街坊信任。」
當時未有基地,「寄居」在幼稚園內。
在鄰舍輔導會東涌綜合服務中心的社交平台專頁上,不難找到落成二十誌慶的照片,中心於2001年初夏落户東涌。當時,各人帶着不同需要來到東涌這新市鎮,Connie說那時候的逸東邨還未有巴士站,她要四處走走在社區中尋覓工作目標:「地鐵站走到中心,要用半小時,當時未有自己的基地,只『寄居』在一所幼稚園內,平日做不同的外展工作。」
商場、街市和餐廳尚在興建中,居民添置日用品都以一車一車作單位,上門探訪送暖、管理流動圖書角成了Connie的日常工作。
第一次的大型落地計劃,她至今仍歷歷在目:「那是中秋節攤位活動,人頭湧湧,好多小朋友參加,我們要捉實攤位架才可以穩住整個攤位,那麼的熱鬧,現在很難再次感受到。」話雖如此,這也不表示社區的鄰舍關係比以前疏離。Connie和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同事們,依然努力在東涌社區構建一片和諧共融。
中心服務區內家庭,助建和諧社區。
參加者主動問有冇Halal,我覺得努力沒有白費。
除了年輕家庭,南亞裔人士亦佔東涌人口的一大部分,Connie說在社區每個角落都可以見到他們群聚,而他們亦是共融的關鍵,不過她分享曾受他們的「冷對待」:「他們起初不願意接受我們的服務,即使很有禮貌地答應『yes,yes,yes』,但到活動當天會唔見影,很氣餒。」
服務中心各人未有放棄,深信冰山都總有一天會被撞開。屢敗屢試,真的讓這群堅毅的社工找到缺口:「從小朋友入手令他們易於接受,因此為他們做功課輔導,幫他們補習中文,慢慢取得他們的信任。」她期盼有一天能為他們籌辦一個社區定向,令他們的生活不只是點對點,而是安心自在地遊走社區。Connie感慨指出,有一次經歷令她知道一直以來的努力並沒白費:「一次聚會,有幾個參加者主動問起會不會準備清真(Halal)食品,那一剎我覺得一切都值得了。」改變不一定是大到讓整個社區一下子轉變,而是看似微小每一次也是改變的一大步。
與街坊們歡樂相聚。
Connie 回顧廿載工作的點點滴滴。
相見時難別「疫」難 輔導實體網上並行
Connie指東涌人口多為年輕家庭,疫情令小朋友幾乎沒法跟同齡學童碰面,於是他們便在網上籌辦工作坊,讓一眾學童隔空見面,留家抗疫同時學習。
起初,她也擔心參加人數少,但原來網上授課讓他們觸及了一群以往從未參加過活動的人:「單親、重組的家庭,過往可能有很多生活需要而未能參加我們的活動,而網聚可靈活調配時間。大家都發現,一個鐘Zoom很精彩!」她感激一眾同儕齊上齊落,一起分擔工作,所以當她碰到一些棘手個案時,並非「自己一個做做做」。
疫情下東涌孩子的簡單願望。
新界人家
民生
專訪
生活
荃灣葵青離島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