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栢淳(栢Sir)患腦癌後的生命故事,在網路上不難找到,隨着他獲得香港人道新力量2020獎項後,更是走訪各區學校,分享和發放正能量。不過,原來這位隸屬路德會青欣中心的署任中心主任,在社工路上亦有不少跌撞挫折,幸而他相信「每一次都是個進步」,即使跌倒,也可站起來再出發的能力。
2007年,栢Sir獲知可能只剩下幾個月的壽命,於是他決定只做一件事,好好鍛煉身體,不再渾渾噩噩地過日晨。
栢Sir:「社工就是要先social 後work。」
如果未能建立關係,任何治療都只是空談。
奇蹟病癒後,栢Sir完成社工碩士課程,正式投身社福界,而戒毒服務是他的第二份差事。「頭幾年最無力,點解做來做去都不成功,到底是因為我太幼嫩,還是這份工作其實不適合自己?」他內心無數次質問,不過仍然選擇堅持,因為每次當他想放棄時,便想起碩士課程第一堂課的啟發:「社工就是要先social後work」,「如果未能建立關係,任何治療都只是空談。」
升為署任中心主任半年,栢Sir笑說自己的力量要比以前更多更大:「不只是前線和行政工作,同事們也會找我輔導、關心他們的狀態,我不再只是一架私家車,變了架拖頭,要用柴油才可以。」
栢Sir 創立戒毒單車隊WeCycle。
常以正能量和笑容感染身邊人。
起床看見兩個囝囝,便是滿滿的動力。
轉任新崗位,就要重新摸索和同事的關係,學習的過程也許是苦澀,但栢Sir非常享受這種「苦」,而這架拖頭的柴油很大部分來自家庭,也有一部分因為信仰:「每當起床看見兩個囝囝,便是滿滿的動力,所以我努力學習用盡一天的所有時間,希望可以偷時間陪他們。」
常說小朋友的成長千金難換,其實人生每一秒都不能重寫,至於如何書寫也是由自己去定義,「多了的時間除了獻給家庭,也想分些給戒毒手足們。」在栢Sir心中,他們也是家人的一分子。
家庭是最大動力,事事以太太和兩兒為先。
藉運動讓吸毒者重生,尋覓生命意義。
不美化不量化
只是努力去感化
栢Sir說吸毒者多數因為「不被聆聽、不被看見、不被重視」而沉淪毒海,有好一群也許載浮載沉十多年,都沒有進展,依舊與毒品為伍:「吸毒不是一朝一夕,戒毒亦不是,是一點一滴,可能你用十節、甚至兩年才等到些少轉變,但這個轉變並不是突然可知。」所以每當出現轉機,哪怕是小得旁人不放在眼內,栢Sir都會牢牢地記住。
同行者人間蒸發
兩年後突報平安
和一群戒毒者情同手足,無時無刻拿着電話候命,為他們提供最強支援,栢Sir的用心和真心,有不少人銘記於心:「之前有個案因為感情問題再次吸毒,突然人間蒸發,兩年後他再致電我,說自己接受了沙畫治療,治療師着他想想臨死前要跟五個人交代。他跟我說他當時貿然離隊,他覺得自己欠我一個交代,他很想將活得很好的他告訴我,他因為這個交代更加活好自己,不想再有第二次交代。」
當刻的感動,那種被記住的感動也許未能用文字一一記錄,但永遠是存在心底裡的一份溫暖。
手足如兄弟,心服又口服。
新界人家
專訪
生活
大埔北區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