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有著融洽的社群、緊密的鄰舍關係,是一個獨立又可愛的小鎮!」陳凌慧(Vicky)是一家炸魚薯條店的老闆,十年前單純因為在港外國人口相對集中,遂決定落戶西貢。豈能料到這裡濃厚的人情味,讓Vicky再也離不開西貢,索性搬進這個充滿異國風情的小鎮,在社區深耕細作。
Vicky :「這裡很可愛,大家隔離鄰舍關係密切。」
將記憶中的味道帶回來。
在英國修讀心理學的Vicky,2006年回港加入社福界。可是在工作過程當中,發現香港的社福機構依賴政府或善長仁翁資助。「如果申請失敗,豈不是無法營運下去?」對Vicky來說,社會企業應做到可持續發展,遂決定「自立門戶」成立炸魚薯條店Chip In,除了將記憶中的味道帶來香港,更希望以健康的商業模式,可持續地履行社會責任。Vicky為了開店,還遠赴英國跟開炸魚店的親戚學師。
期望以健康商業模式,可持續地履行社會責任。
推廣環保,「提醒你係時候走塑『鳥』」亦出分力。
身體力行 聘請弱勢社群
即使Chip In並非傳統社企,Vicky仍主動負起更多社會責任,除了選用可持續發展的鱈魚、非基因改造的薯仔以外,更優先聘請弱勢社群、少數族裔。她指出:「由於炸魚薯條的製作不太複雜,而且工作重複性高,職位適合自閉症、聽障人士擔任。至於物流、運輸的工作,則適合更生人士負責。」Vicky指著眼前的合照介紹,她是舖頭其中一名智障員工,但能力絕不遜色他人,「她的男朋友經常等她收工!」Vicky笑著說。
身處熱廚房,氣氛依然融洽。
白人小妹妹常渾身是汗來買份小吃。
「西貢是一個很可愛的地方,大家隔離鄰舍關係密切,基本上四周的街坊也是互相認識!」Vicky指著店外對出的沙咀遊樂場,分享著其中一個故事:「今年只有三歲的白人小妹妹Lily是我們的熟客,不時會在對面的公園看到她遊玩的身影,然後渾身是汗地前來買一份小吃。下單時便會問她『same?』、『same?』」大家街坊街里,其實早已記熟大家的愛好,相信人人一句「例牌」,也難不到Vicky!
疫情社區互助Mode 店店戶戶有得撈
新冠疫情持續肆虐,本地餐飲業界首當其衝,Vicky猶幸得到西貢街坊支持,加上店舖主打外賣,故未受太大打擊。「西貢的街坊富有人情味,在疫情之下都會互相幫忙,除了搜羅及分發物資,店家更會採用對方產品,在力之所及的範圍下互相宣傳,例如在店內寄賣西貢區區報年曆。這種社區式營運,可算是疫下衍生的新模式。」
Vicky認為:「雖然西貢現時看似很富貴的社區,但其實也有一段艱辛歷史,才會造就成不同的文化。」事實上,西貢留有不少歷史痕跡,例如有標誌西貢居民與抗日歷史的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另外,西貢位於香港的東部沿海一帶,清中葉時有客家族群陸續遷入並開拓,形成分散的細小村落,造就現時該區的人文特色。
多才多藝的西貢街坊,不時為區內店舖畫鐵閘。
新界人家
西貢
專訪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