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林奕權的姨丈在英國倫敦辦中餐館,後來姨丈去世後,由林奕權爸爸接手生意,千禧年代誕生文興酒家品牌,其招牌燒鴨更給英國《金融時報》譽為世上最好食的燒鴨,連查理斯王子都食過!文興酒家招牌背後,是大埔的人情味故事。
林奕權:「老竇話,出品得,就有人來!」
林奕權二十多年前開始協助爸爸管理餐飲業務,回顧昔日的自己,樓面、收銀和水吧都落手落腳打理,體驗了不同崗位的苦與樂。「外國人興AA制,好多時候一張單分四個人埋單,碌四張信用卡。」
一班師父每凌晨就開工,所有布拉腸粉,即叫即拉。
他又坦言,最難的是廚房的出品功夫,尤其是傳統的點心菜式,因此他特別欣賞每位堅持巧手工藝多年的中廚,「每日佢哋凌晨就要開工,所有布拉腸粉,即叫即拉,又要好考刀工,遷就外國人起骨,做無骨燒鴨。」當香港人仍會以「廚房佬」稱呼中廚,林奕權強調他們值得受人尊重,他們都是專業的「師父」。
續談及傳統飲食文化傳承,林奕權期盼透過以時間培養配以媒體宣揚,提高中廚的社會形象及地位,讓更多人重視傳統,皆因他深信有些傳統菜式能夠在茶樓菜單佔一席位,均有其存在的歷史價值,例如燒味、蝦餃、腸粉等招牌菜,確實深入民心、難以替代的。
林奕權認為,只要一班用心的師父專注傳承,味道就可以更好地流傳百世。「曾經我都會讓師父創作新菜式,但那些噱頭菜只能夠當紅一排,唯有傳統的燒味點心不會過時。」說到此,林提及爸爸辦中菜的宗旨理念,首要做好出品,堅持即叫即製,「老竇話,出品得,就有人來!」
富哥認真為每隻新鮮即製燒鴨起骨。
唔少伙計自己出去開舖,對我而言是開心事。
他感恩二十多年來,不少老員工陪伴自己打拼,到不同的地方開店,又有幾位經理師父隨他回到香港建立大埔的文興酒家。「都有唔少伙計自己出去開舖,對我而言是開心事,將中國傳統文化向世界發揚光大。」
林奕權希望將中國飲食文化發揚光大。
【點「點心」意 燃「燒味」覺 回饋多元富人情味大埔】
「以前這裡是一樂燒味鋪,細細個鍾意係呢度食燒鵝瀨粉。」身為土生土長的大埔人,林奕權還深刻記得大埔文興酒家的現址,同樣是街坊燒味小店。雖然10歲時已跟著爸媽去英國讀書、生活、工作,但他強調一直難忘大埔的人情味與成長回憶,「所以當我有能力、有機會了,我就回到香港大埔區,盡我所能做一些事,希望將文興的味道帶回來給街坊。」
我哋要照顧老街坊,唔可以賣咁貴。
林奕權眼中的大埔,是香港僅有匯聚多元文化兼備傳統特色味道的地方,「呢度有村民、農民、漁民同好多華僑,每年堅持舉辦不同節日:許願街、關帝誕、扒龍舟、中秋晚會等等。正正因為大埔富人情味的吸引力,林奕權父子更珍惜這裡的鄰里情懷:「爸爸話呢度唔可以咁貴,我哋要照顧老街坊,唔可以賣咁貴。」
在林奕權眼中,大埔既多元亦極具傳統特色。
招牌燒鴨獲英國《金融時報》譽為世上最好食。
新界人家
民生
專訪
生活
大埔北區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