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幸福是人生中普遍的渴求,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挫折和困難,令我們感到疲憊和無力,內心會常在「堅持」和「放棄」之間掙扎。今期在我們這裡,有一名學校學生輔導主任,來自上水的鳳溪廖潤琛紀念學校(琛小),希望向大家分享一些在孩子身上種下幸福種子的方法。
鄧姑娘望每個學生幸福快樂。
記錄日常生活細節 學生感受身在福中
學生輔導主任鄧詠梅首是分享一本「習作」。她展示其中一頁說,這就是由一年級起學生開始撰寫的「我的幸福印記」,上面貼著的每張貼紙就是代表完成一篇後,得到來自班主任的欣賞。
鄧姑娘指出,「幸福」並非一堂或兩堂便能領會,而是學生需要長時間累積學習經歷,藉記錄日常中的感恩時刻,以及在「正向成長課」上的互相分享,慢慢去感受出來。
幸福的定義,就是「勝利」、「愛」和「擁小秘密」。
//鄧姑娘:「最開心係佢哋遇到困難時,用呢啲說話去鼓勵自己以至鼓勵同學。」//
「印記」中,亦展示了校長和老師的鼓勵說話「名言金句」:「不是做不到,只是還未做到」。鄧姑娘認為老師是同學心靈溝通的橋樑,在課室內建立鼓勵的氛圍,從而影響每一個學生。她最欣慰是事,就是看見學生遇上困難時就會想起老師的話,「最開心係佢哋遇到困難時,佢哋會用呢啲說話去鼓勵自己,以至鼓勵身邊嘅同學」。
接觸傳統文化,加強身份認同。
做事有信心通常就事成 常存同理心自然少紛爭
任教數學及電腦、STEAM教育主任陳廷軒,亦見證著學生心態上巨大的轉變。如教「扭計骰」班時,他發現學生只要相信自己能夠做到,通常都會學懂,而且有自信的他們,遇到障礙會主動找方法克服,對別人亦常存感恩之心,「識得體諒同學,少啲紛爭,從人哋嘅角度去睇」。
翻看每張活動照片中學生開心自在的笑容,鄧姑娘期望每個學生都能接觸幸福快樂的元素,構建有意義的人生。透過擁有「成長型思維」,她希望小朋友能在學習過程不斷嘗試,遇到挫折不易放棄,願意一步步從中尋覓樂趣。
//鄧姑娘:「小學生未必有咁多嘅經歷,但六年嘅時間可潛移默化。」//
「雖然小學生未必有咁多嘅經歷,但係六年嘅時間,讓佢哋逐少逐少去潛移默化,畀佢哋接觸到原來快樂都有方法嘅,原來每個人嘅幸福都可以自己創造同選擇嘅」。除了在校園內認識自己,以與師友發展良好關係,她道出小朋友能了解自己的能力並願意「走出校園、服務社區」也很重要。例如,在疫情時學生為安老院準備禮物,使他們透過留意他人需要,然後一步一步將快樂的訊息擴展到社區。
學校參與環保回收計劃,大嘥鬼拉埋陳主任打卡。
【學STEAM如摺飛機 跟足外形改得更型】
陳廷軒在走廊上仔細地介紹每一個STEAM的作品,不過回想起STEAM當初推廣到學校,因為學校沒有課程參考,可謂「摸著石頭過河」。他亦講述在STEAM下,學生不再是「坐喺度上堂」去吸收知識,而是要動手去創造,甚至解決一個生活問題。
並以紙飛機作比喻道:「以前係你摺隻紙飛機,我就跟住摺,就學識,而依家STEAM進一步就係去改良個紙飛機」。
//陳主任:「小朋友就好似一張白紙咁,學習新事物好容易上手。」//
雖然接觸各種新科技,也需要一定時間學習,但陳主任說學生比他想像中做得好,甚至比老師更快學懂,因為他們一、二年級已經接觸編程。學生在課堂上利用編程去畫圓形、計數、甚至設計機械人,即可「實幹操作」去了解書本上的知識,這點實在讓他們樂於投入當中,「小朋友就好似一張白紙咁,學習新事物好容易上手,不會去抗拒,而且總會找到當中的趣味點。」
細細個學編程打好個底,上STEAM 堂得心應手。
新界人家
專訪
生活
大埔北區
學習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