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錦田紅磚屋的一隅,「紙此一家」靜靜地佇立着。店主Ken以一雙巧手,將色彩繽紛的紙張幻化為生動的藝術作品,為這門技藝尋得一處安放之地,也讓人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一絲寧靜與創意。
為什麼孩子們總盯着iPad?摺紙是種極好的專注力與創造力訓練方式。 —Ken
陪腦退化母摺「東南西北」
Ken與摺紙的緣分,始於20多年前。當時她在書店為兒子買了一本十二星座摺紙書,原本只是想讓孩子打發時間,卻意外被摺出的精美作品所吸引。然而,真正讓她親手投入摺紙世界的契機,是母親確診腦退化症之後。「護士建議讓母親多動手,我便開始買紙,陪她摺些簡單的作品,例如童年時大家熟悉的『東南西北』和小衣服。」Ken回憶道。
隨着母親病情惡化,住院次數增加,Ken開始摺紙鶴,寄託祝福與希望。她亦透過YouTube學習不同的摺紙技法,逐漸沉迷於這門藝術。「原來,我也能摺出這些作品!」她笑道。摺紙不僅帶給她成就感,也開啟了無限的創作空間。「比如說,YouTube教你摺一朵花,我就會想再加上鈴鐺或燈飾,慢慢構思出更多可能性。」
呢隻係鎮店之狗,非賣品!
//留些時間做些自己喜愛的事……找到這空間,讓我能夠專心『摺埋』自己。//
作品日漸增多,Ken的家中幾乎給紙藝填滿。她笑說:「年紀也不小了,倒不如快點退休,留一些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愛的事。或許是『吸引力法則』,剛有這個想法,就在紅磚屋找到這個空間,讓我能夠專心『摺埋』自己。」「紙此一家」因此誕生。
曾幾何時,摺紙玩具是許多孩子童年的一部分。然而,隨着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遷,這項傳統工藝漸漸被遺忘。「在馬來西亞,摺紙仍有展覽活動,但在香港,家長更重視學琴、學樂器,因為這些技能有明確的回報。相比之下,摺紙既不是必需品,紙張還會老化損壞,很多人難以定義它的價值,這其實很可惜。」Ken不禁思索:「為什麼孩子們總是盯着iPad?其實摺紙是一種極好的專注力與創造力訓練方式。」
除了「摺摺摺」,也會花點心思穿珠珠。
紙鶴咁迷你,可能迷到你。
//有些人看YouTube學不會,那就來這裡一起研究。//
「紙此一家」不只是Ken展示作品的地方,更是一個讓人們親手接觸摺紙的空間。「有些人看YouTube學不會,那就來這裡一起研究。」她希望,這間小店能讓更多人感受到摺紙的樂趣,並讓這門工藝在時光流轉中繼續發光發熱,成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
這是Ken姐最近較深刻的作品,找不到盒子存放,終於自己設計一個。
【遠離壓迫感 溫暖鄰里情】
十多年前,Ken從港島搬到天水圍。對她而言,距離並非最大的變化,反而是這裡的環境與人情味,讓她體驗到截然不同的生活。「這裡的居住環境更寬敞,沒有市區那種壓迫感。」她說。她的哥哥住在錦田,家姐偶爾會來探望,而妹妹則在紅磚屋開了一間小店。久而久之,這裡成為兄弟姊妹相聚、維繫感情的重要據點。
不僅如此,Ken更深刻感受到鄰里之間的溫暖。「這裡的大部分人都很友善,彼此互相幫助,大家不會斤斤計較。」她笑說。「在這裡,鄰居彼此認識,相處融洽,這與市區的冷漠氛圍大不相同。住在市區時,很多時候連隔壁住的是誰都不清楚呢。」
Ken姐孫女不時會到店來,並存放作品。
專訪
生活
屯門元朗
學習
社區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