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埔同秀坊,總有一股麵包香氣在小巷間散開。這裡的「煒成麵包餅店」已經陪伴街坊超過30年,見證不少街坊成長。店舖不算大,卻承載着滿滿的人情味。現時接手經營的是創辦人之子Hyde,一位在麵粉與烘焙香氣中長大的年輕麵包師。
好多時都要整幾輪,先至保證街坊買返去都仲係熱辣辣。 —Hyde
Hyde出生時,父親已開辦麵包店,該店由富亨邨到大埔廣場,最後落腳同秀坊。小時候的Hyde,周末或暑假常常到舖頭幫忙,學整蛋撻、搓麵糰。「爸爸係好嚴謹嘅師傅,一開始我乜都唔識,佢都幾唔耐煩。但佢教一次、兩次,等我掌握咗,就放心交畀我去做。」他笑着回憶。約8年前,父親退休,他正式挑起大旗,繼續把這門手藝守下去。
小小舖位承載滿滿人情味,街坊每日都來行一轉。
//以前係傳統款式,我就加啲西式元素,例如布丁包、蛋糕感覺嘅麵包。//
煒成以港式麵包起家,雞尾包、菠蘿包、蛋撻等一應俱全。但接手後的Hyde,並沒有只守住傳統,而是觀察市場,不斷嘗試新口味。「以前就係傳統款式,但我開始會加啲西式元素,例如布丁包、蛋糕感覺嘅麵包。」
2022年,該店推出了一款「巨型焦糖布蕾法包」。每日限量100個,下午兩點準時出爐。消息一出,大批街坊甚至區外客聞風而至,未到兩點門口已經排起長龍。「其實都係試下諗新嘢,點知好受歡迎。」Hyde笑說。焦糖布蕾法包的爆紅,成為了煒成的一個招牌時刻,也讓不少年輕人第一次為了一個麵包而特意到訪大埔。
專心在後舖準備新鮮出爐的麵包。
//麵包係日常所需,隨時都有人食,所以我唔太擔心生意。//
做麵包並不浪漫。每天早上7點,Hyde便回到工場,接手夜班師傅留下的工作,之後便是一整天的製作與出爐。「辛苦一定辛苦,因為全部都要親手做。」他坦言。為了確保新鮮,蛋撻、餐包等要不斷輪流焗製,「好多時都要整幾輪,先至保證街坊買返去都仲係熱辣辣。」
即使如此,他仍然覺得值得。「麵包係日常所需,隨時都有人食,所以我唔太擔心生意。只要用心做,總會有人支持。」
在大埔這個社區,煒成不只是麵包店,更是街坊的日常。「好多熟客買咗十幾年,見到面就好似朋友咁,日日都嚟打個招呼。」Hyde說,他的女朋友在前舖招呼客人,他則在後舖專心做麵包,小小店舖既是事業,也是兩人的生活重心。
以港式麵包起家, 雞尾包、菠蘿包、蛋撻等一應俱全。
【參與社區活動 出力出蛋白Cake】
相比連鎖店,家庭式小舖有其價值。「第一係價錢平啲,老人家都買得起。第二係變化多,想試新款即刻可以做,唔使跟上頭指令。仲有就係人手做,機械未必做到嗰份心機。」Hyde認真地說。他也曾經參與社區活動,把蛋白蛋糕免費送給老人家。「佢哋攞到個麵包已經好開心。我覺得係回饋社會,盡自己一分力。」Hyde總是輕描淡寫,但正正是這份低調,讓人感受到小店的樸實與真誠。
在這個愈來愈多連鎖、講求速度和標準化的年代,煒成依然堅持着「人手、新鮮、傳統」的初心。Hyde明白,後生仔入行不多,這行業愈來愈難做,他依然深信:「雖然而家後生少咗食傳統麵包,但我覺得呢啲係香港嘅味道,一定要有人keep住。」
店家的傳統港式麵包,陪伴大埔人三十多年。
民生
專訪
生活
大埔北區
學習
社區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