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微雨的周末,西貢街頭變得熱鬧。十幾位小朋友檔口前舉牌吆喝,向街坊和巴士乘客揮手:「Charity Sale! Come to have a look!」這是由孩子親手籌辦的慈善義賣:自己設計海報、落區派傳單、安排檔口,一手一腳完成。背後默默推動的,是Lighthouse Playroom主理人Jasmin。
Jasmin與三名子女
//全部都係小朋友自己做,唔係大人代勞。//
「重點唔係賣到幾多錢,而係佢哋真係做過一件事。」Jasmin笑說。為了讓活動真正由小朋友主導,她特意在義賣前安排「小檔主訓練」環節:讓孩子們討論今次想支持的慈善機構、規劃物資收集與攤位擺設、學用簡單設計工具製作宣傳單張等等,「全部都係小朋友自己做,唔係大人代勞。」她強調。
Jasmin曾任護士,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十多年前,她與任教幼稚園、小學的先生搬進西貢。「大仔出世冇幾耐要搵playgroup(遊戲小組),但區內選擇唔多。與其舟車勞頓,不如自己做。」原是一項「自肥計劃」,因着社區需求,慢慢變成陪伴西貢街坊的育兒基地:有幼兒遊戲小組、學前適應班、語言及興趣課程,也有親子活動和家長講座。
//其實在玩裡面學到好多嘢;先喜歡學,先走得遠。//
「Lighthouse就好似學海中嘅一盞小燈塔,畀孩子一個方向,帶住佢哋行。」她堅持在輕鬆互動中學習,少一分填鴨,多一分探索。「小朋友覺得係玩,但其實在玩裡面學到好多嘢;先喜歡學,先走得遠。」
義賣當日天色不穩,雨點零星落下,人流未如預期。幾位小檔主即場用紙皮畫起大字牌,站在門口向巴士上的乘客揮手,又結伴邀請街坊前來。「嗰刻見到佢哋勇敢地開口、自信地介紹貨品與受惠機構,我好感動。」Jasmin回憶。
//等孩子知道世界上唔係人人都咁幸福。//
三個孩子當然也有份落手落腳。兩個已是青少年,參與策劃同執行;細女則當日自己開了個小檔口賣心愛物品。除咗她的孩子,還有其他學生一齊加入。「佢哋好開心,覺得可以賣到自己嘅嘢,換到錢嚟幫人,之後都問:『下次幾時再做呀?』」她笑着說。孩子從怕醜到主動,從只顧自己到懂得幫手。「佢哋未必講得出學到咩,但睇得出成長咗,知道世界上唔係人人都咁幸福。」
義賣現場,除了影相時刻,孩子們都舉牌大聲叫賣,勇敢向街坊介紹。
【親子經驗談】
公共事務助力孩童成長
在Jasmin眼中,西貢的社區特色,正正賦予這場義賣的溫度。「喺街上總會遇到熟口熟面,大家互相打招呼。」原居民、外來家庭、外籍人士在此匯聚,孩子自小便與多元文化同行。「呢度好似細社區,但乜都有;孩子學識尊重與接納,也更願意走出去。」
談到未來,Jasmin希望義賣不止於西貢,「如果可以延伸到將軍澳,甚至其他地區,就可以俾更多小朋友早啲有機會參與公共事務。」她相信,比起中學、大學才接觸籌辦活動,小朋友更早體驗籌劃與合作,對學習與成長都有幫助。
家長與孩子一同成長,感受「燈塔」般的指引與溫度。
西貢
專訪
生活
學習
社區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