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一個早晨,幾名小朋友走進西貢小巷的一間陶瓷店,正式「開工」。這天他們不是客人,而是「西貢小店員」。活動由西貢區社區中心舉辦,希望孩子透過親身體驗,領悟金錢與努力的意義。
Stephanie認為活動令西貢更溫暖。
今年參與活動的陶瓷店Yellow Pear Co.店主Stephanie Lee原本是舞台設計師,因疫情契機投身陶藝。她笑言,當初看到鄰舖Seed去年參與活動,覺得構思十分有意義。「我很喜歡這個計劃,能讓小朋友了解小店的運作,甚至啟發他們對創業的興趣。」
//我希望他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才能明白工作的意義。—Stephanie//
為了讓孩子真正投入其中,Stephanie特意設計了一個簡短的「入職課程」,把兩小時的體驗分成前後兩部分——讓他們既能了解店舖的營運,也能體驗工作坊內的製作流程。「我希望他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只照做,這樣才能明白工作的意義。」
小店充滿泥香與笑聲,孩子的第一份「工作」,從陶泥開始。
//把粗糙的碗邊磨滑,好有成功感。—朗曦//
「小員工」陳朗曦說,參加「西貢小店員」計劃是因為想體驗「返工係點」。那天,他負責分類包裝紙、打磨碗邊及搓黏土等工作,最喜歡的環節是用砂紙磨碗:「把粗糙的碗邊磨滑,好有成功感。」他還學會如何包裝陶瓷,以及將不完美的碗重新放入泥漿中再利用。「這次體驗很有趣,感覺就像真的上班一樣。」他笑着說。
石希瞳與石希靜也表示,前年曾在雜貨店擔任小店員,覺得非常有趣,因此今年再度報名。「我們選擇陶瓷店,是因為這類店舖較少見,而且我們一向喜歡做手工。」
朗曦說,想體驗「返工係點」。
//疊好包裝紙,一張一張包得整齊又美觀,一點也不容易。—希瞳與希靜//
她們在陶瓷店裏度過充實的一天,從包裝、打磨陶瓷、剪去袋上的線頭,到把保養卡的尖角剪成圓角、敲碎廢棄陶瓷回收、搓陶泥,樣樣都親力親為。當中她們覺得最有趣的,是包裝。「看似簡單,其實很講技巧。」她們笑說,「要先把不同顏色的包裝紙疊好,一張一張包得整齊又美觀,一點也不容易。」
「兩個小時的體驗雖然短暫,但如果能多一份體諒與尊重,已經很值得。」Stephanie說。她希望未來繼續參與這類社區活動:「如果有能力回饋社區,何樂而不為?分享知識、連結鄰里,讓西貢變得更溫暖,是我作為居民的責任。」
【親子參與 人母重臨童年小店】
這個活動的靈感源自西貢這個充滿人情味的小社區。西貢的每一間小店都有自己的故事與特色,社工杜子傑和服務經理歐潁琳希望透過活動,讓孩子走進這些小店,感受勞動與努力的價值。「不少家長反映孩子亂花錢,我們便想到讓他們親身體驗工作,學懂金錢與責任的意義。」經過與店主們的合作,「西貢小店員」職場體驗活動因而誕生。
他們分享了一個難忘的片段:「有一次,一位媽媽帶孩子參加小店員活動,走進店裏時,她驚喜地發現這正是自己童年常光顧的小店。店內陳設幾乎沒變,那份熟悉的氣息喚起了許多回憶。孩子聽着媽媽講述往事,兩代人在小店裏重新連結起屬於家的記憶。」
「西貢小店員」在陶瓷店開工的一天,從包裝到搓泥,全程親力親為。
西貢
專訪
生活
學習
社區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