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隆咚鏘」,聽見這歡天喜地的鑼鼓聲,寓意吉祥的麒麟隨之舞動出場。與舞獅不同,大眾對舞麒麟的認識較少,直至六年前獲納入為「國家級非物遺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香港10個國家級項目之一,才讓舞麒麟從由70年代的衰落中,逐漸再舞動起來。
位於粉嶺的白眉陳棠國術龍獅會,近日正名旗下「金滿堂麒麟隊」。陳棠接替父親陳國華,成為白眉武道館香港總館教練。
事實上,白眉派弟子相繼將武術發揚,近至澳門,遠至澳洲、丹麥,都可以見到一眾師兄弟身影。陳棠則選擇留守「大本營」。
黃師傅嘆息年輕人練功夫熱誠不足。
# 黃師傅:「教得幾多得幾多!」
雖然龍獅會不是以村落作單位,但凝聚到一班圍村居民聚首一堂,師傅不時鼓勵小朋友出來表演娛樂。別小看這班小小師傅,打起功夫來也似模似樣。在場的初生嬰孩,聽見鑼鼓聲也不哭不吵鬧,相當「神奇」,相信是因為其母早施「胎教」。
在自小習武的黃師傅心中,舞麒麟比舞龍舞獅辛苦、講究得多。「麒麟生性膽小卻好奇,每走一步都習慣探路;遇到陌生事物會上前探問,驚疑時又會躍後離開,所以(舞麒麟)比舞龍舞獅辛苦,因為對步法的要求更高。」
武術氛圍下,初生嬰孩不哭不吵鬧。
#「既要懂腰馬,又要有功夫底子,要捱得苦。」
一隻麒麟分為頭及身體兩部分,黃師傅指出,當中最難的就是舞麒麟頭。「因為頭部較重,成員需雙手托住舞動,至少兩至三人輪流負責舞動麒麟頭;尾部(身體)只需要一人。」
隨著時代變遷,傳統的麒麟也發展出不同的特色造型。黃師傅說:「例如麒麟的眼睛和耳朵,以前是固定不能移動,現時我們改用彈弓,讓整體感覺比較精靈、不死板。」
對於年輕人傾向學習舞獅,黃師傅坦言:「舞麒麟講求功架,舞步難度高。要舞得好,既要懂腰馬,又要有功夫底子,要捱得苦。比起舞獅,雖然舞麒麟不用上樁,但後生仔嫌辛苦,而舞獅較易上手。」
黃師傅嘆息現今一代人年輕人,對練功夫沒有以前那麼執著,習武之人愈來愈少。「時下小朋友有太多娛樂,也不能迫他們(去學功夫),惟有自己盡量做。」
對於武術傳承,同門的陳師傅冀學校能舉辦更多活動,推廣武術文化,令更多「新血」習武。
陳師傅期望武術文化傳揚開去。
傳統麒麟發展出不同造型。
【客家文化象徵 凝聚宗族成員】
由於北區地理位置鄰近邊境,過去有不少武術師傅來港時,均選擇落戶於此。而陳老師傅早於上世紀50年代已在港新界粉嶺、上水、元朗及九龍開館授徒;新界村民更邀請陳老師傅傳授功夫傍身,以抵抗山賊。
對於村民而言,舞麒麟不但是可以驅除煞氣、帶來好運,是每逢節慶不可或缺的慶賀表演,更是客家文化的象徵,有維繫地區和凝聚宗族成員的作用。
社會上有不少「虎爸虎媽」強迫子女上各種興趣班,音樂外語樣樣精。然而,有學生家長卻希望孩子學習與人相處。「我只有一名小孩,生活中讓他與同齡孩子相處機會不多,帶他來到這裏拜師學藝,除了為強身健體,更希望讓他學會與人相處。」
家長期望孩子習武之餘,也學待人接物。
新界人家
文化
專訪
生活
大埔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