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天后宮寺廟當中,最古老的是塔門天后宮,第二古老便是大埔汀角路旁的天后廟。據廟中的銅鐘記載,天后廟自康熙三十年開始設廟。老一輩的稱之為舊墟天后廟,創設墟市的正是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如今,天后宮由馬禮華道長擔任主持,他致力宣揚道家文化精神。
昔日大埔汀角路前為一片漁港,不少船隻停泊岸邊,當時大埔的水上交通十分忙碌,遠至沙田瀝源及烏溪沙一帶的村民,亦會乘街渡到此買賣,使舊墟的發展日益蓬勃,成為了香港三大墟市之一。
馬道長:「願望要講出口!」
當九廣鐵路在大埔新墟附近建設車站,新墟的發展一日千里,舊墟社區沒落,樓宇商舖林立,孝子祠也蕩然無存,惟剩下天后廟作歷史見證,同時成為聚集街坊與善男信女的福地。
廟旁至今仍設有鄉公所,是坊眾議事之地。鄉公所旁邊,就是大埔舊墟天后宮廟祝馬禮華博士的道院。
宗教導人向善,為社會帶來祥和。
#整理廟宇軟硬件 惠新界居民
廟宇主持俗稱廟公或廟祝,在私人寺廟中通常由管理人兼任,在大眾寺廟中則由管理委員會聘總幹事擔任,主要工作為總管廟務,通常穿著一般服飾。在道教叫廟祝,在佛教叫住持、住持僧。一座廟的香火鼎盛,善信多,便是廟祝的職責。
自2014年起,馬禮華接手打理天后宮後,將原先供奉於天后宮正殿多年的觀音娘娘,移遷往與天后宮正殿相連的水月宮重新開光。
據資料顯示,至於觀音開庫習俗,則源用正統道法請觀音娘娘降臨,到來借庫的善信因此獲庇佑。每年觀音開庫,親臨求庫者逐年有增長,居住大埔及新界北區居民,亦不用再長途拔涉到區外求庫。
天后宮是大埔舊墟地標。
#「因為人有雜念」
馬禮華自幼經常出入佛寺與道堂之間,其後拜入道教符籙派泰山雷法培師父門下修煉道法。
相比起其他職務,馬重視宣揚中國傳統道家文化與思想,形容自己為道教文化大使。從管理廟宇著手,灌輸正確的禀神裝香禮儀,「每一位善信進廟,我都教導他們手執香燭祭拜神靈時,要細細聲講出願望,因為人有雜念,一定要口述為誠意。」
馬禮華為天后宮主持拜祭。
廟外禾堂舉行敬老盆菜宴,熱熱鬧鬧。
【街坊街里善男信女 摯誠交流人情味濃】
傳統華人社會裏,唯一能打破血緣、行業緣和地區緣藩籬的組織,就是廟宇活動。時至今日,社會結構跟過往不同,但廟宇活動依然帶有濃厚人情味。
過往逢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前後,大埔舊墟天后宮皆舉辦演劇賀誕,近年因粵劇逐漸式微,改為三年舉辦一次,表演及巡遊場地就是設於對面的「風水廣場」。
馬禮華表示,「每年擺盆菜宴,全個地方擺足60圍,好熱鬧,老人家好開心!」
除了大時大節與街坊盆菜相聚,天后廟亦幾乎全年無休。「我讓志工們要打理得乾乾淨淨,禾堂要經常清掃樹葉,迎來善信供奉神明。」
每日朝七晚五守候社區,馬禮華最滿足收到善信兒女金榜題名的好消息。
街坊常向馬道長分享子女學業成績。
將廟宇安排井井有條,乾淨企理。
新界人家
民生
文化
專訪
生活
大埔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