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於傳統名校的岑芷蕊(Chloe),形容自己是填鴨式教育下的「產物」。回想做中學生時,她對於老師將知識一味灌輸硬知識,催促死記爛背,尤為厭惡。猶幸兒時在補習班遇上啟蒙恩師,得其逐步逐步細心解釋,讓Chloe重拾學習興趣。從美國大學畢業後,Chloe回流香港決定開辦教育中心,冀讓港孩感受讀書並不是想象中苦悶。
雖然隔著屏幕,Chloe仍投入100% 熱情, 希望教好每一課。
訪問當日,記者來到紅磡的一座商業大廈,在單位門外緩緩按下門鈴,一位長髮大眼的女孩出來應門。別看眼前這位小妮子年紀輕輕,實情她是教育中心的創辦人,她就是Chloe。
教英數藝術提升創意
疫情踏入第三個年頭,不少學生的學習進度落後,情況嚴峻。「試過有五年級學生,對三年級的基本知識竟然係零認知,我希望幫到佢哋追返進度。」Chloe遂與非牟利組織「心橋會」合作,為逾160名基層及滯留在內地的學童,提供三星期的義補。除了英文和數學兩科主科,義補課程還有體適能、創意發展及藝術歷史等,「除咗提醒學生在家不忘運動,同時希望讓基層學生能夠吸收到主科以外嘅知識。」Chloe如是說。
Matthew是Chloe的義補團隊成員之一,主要負責「創意發展」的課堂。「創意發展其實就係解難,俾機會讓孩子發揮創意同表達想法。」Matthew直言,隨著科技發展、電子產品愈來愈普及,習慣「電子奶嘴」的兒童在溝通、認知等方面的能力較弱。「創意發展可以協助孩子裝備創意和解難能力,才能讓他們真正適應和面對變幻莫測的未來。」
Chloe 與「心橋會」合作幫助學生哥。
年紀輕輕的Chloe 肩負社會責任,義教基層學童。
由零開始辦兩周搞掂
團隊僅僅費時兩周,將全盤計劃落地實踐。Chloe笑言自己憑著一股衝勁,不顧後果就往前衝,猶幸得到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支持,齊齊由零開始設計課程、教材及報名,義教計劃才能順利展開。
即使學校已重新復課,Chloe和團隊仍堅持義舉,為這群基層學生解答功課,希望在力之所及的範圍,幫助他們重新適應校園生活。
學生的每個小進步,都是她繼續堅持的動力。
動力來源
家長「thank橋」搭建心橋
「如果凡事以金錢行先,相信就不會有這個計劃出現!」Chloe不諱言創業非以商業考慮為先,自己亦非首次義教。
事實上,在教育中心開業初期,Chloe曾跟地區團體合作,為約廿名基層學童進行兩個月的英文義教。「當時曾有家長表示,希望可以報讀收費課程,但我都婉拒了。因為不想讓別人覺得,其實義教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賺錢。」其實,只要學生認真上課,或是家長由衷的一句「多謝」,便已是Chloe繼續堅持的動力。
「記得曾有一位學生,在課堂的聊天室打了一句說話,原來是透露他有自殺念頭,我們便立即請社工跟進。」Chloe稱在疫情期間,學生不但在學術上遇到挑戰,社交、情緒也會有負面影響,期望社會能進一步關注探討。
此時,坐在一旁的「心橋會」會長林斌點頭認同;身為兩女之父,他亦有相同憂慮。「大女以前不喜歡上學,三天兩頭便扭計不回去。幸好最近復課,情況比起以前大大改善。可能因為太長時間沒見同學,或是在家對著我太悶了。」
義補科目包括創意發展及藝術歷史。
專訪
生活
學習
社區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