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社工 為孩童拓共融空間版圖

 2023-10-05
資深社工 為孩童拓共融空間版圖

所謂「五隻手指,各有長短」,無論是主流學生還是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階段和獨特之處。就此,資深社工盧美寶(Mabel)選擇將腳步停留在非牟利團體「親切」,希望讓孩子們在平等參與的平台上,逆轉偏見和歧視,建立共融社會。


//喺學校通常只會見到佢哋坐喺度上堂,互動較少。//



Mabel 多年來助建共融社會。


與輪椅童訪共融遊樂場 附近無公交配套難抵達

那麼,究竟怎樣是平等參與的平台?Mabel指出要從改善社區軟硬件的基礎上搭建。「以往,曾和輪椅兒童到訪屯門公園,去一睹全港首個於2018年成立的共融遊樂場,惜附近缺並無公共交通配套及停車場,輪椅人士難以抵達。」再者,Mabel發現場內18項遊樂設施中,只有4項能讓輪椅兒童在無外力幫助下順利使用。


她坦言,社區遊樂體驗缺乏自主性,不知不覺間影響有關兒童的成長經歷。當時,Mabel則向外界發聲,建議有關當局多考慮特殊需要兒童的實際需要,著眼為他們帶來平等友善的遊樂空間。



「親切共融流動車」今年化身為「共融超市」。


Mabel引述2021年政府統計處的數據指出,香港107萬19歲以下的兒童當中有約5萬名15歲以下的能力障礙兒童。「這些兒童很多每天都面對各種偏見和排斥的情況,無法與一般小朋友一樣,融入社會,備受尊重和接納,兒童的共融情況令人關注。」


「係學校通常只會見到佢哋坐喺度上堂,互動較少,便很難認識對方。」Mabel坦言,學校現有推廣共融計劃較難實踐,即使現時老師需要受訓練去了解SEN群體,但普遍校園的「成績至上」文化始終主導,往往以成績好壞的標準去衡量學生的能力。而SEN學生在課堂上的印象,多給人認為是「淨係喺學校搞搞震」,令學生和老師很容易便立下偏見,難放下「有色眼鏡」。



獎學金頒獎禮上,學子開心留影。


每年招募學生做大使 配對主流學生SEN童

因此,Mabel表示,只有在社區實踐互動,才能夠製造互相了解的機會。近年,她帶領機構推動「親切共融大使計劃」,重點在社區組織共融嘉年華,每年會招募120位分別來自主流學校和SEN學校的學生大使,分為4隊並進行配對,並在9個月訓練中,讓學生和機構一起策劃不同活動,當中包括認識兒童權利及組隊到社區考察共融設施。


她說:「佢哋一齊策劃及練習舞台表演,令佢哋發現一齊都可以做到好好嘅表演,更讓佢哋覺得大家都是一隊人、一個團隊。」同學藉着同樂和分工合作,彼此認識對方的異同,生活化地拋開對之前的抗拒和誤解。



一眾共融計劃學生大使,合力完成活動。


【教育長路漫漫 老師須變思維】

「有時候SEN學生嘅運動能力比佢哋強,跑得比佢快,當佢哋一齊合作,主流學生唔會再笑佢哋,反而挺身而出,去話番畀人哋聽應該點樣同佢哋相處。」不過除了校外的大使計劃,在校內建立共融教育仍有一段路要走。


Mabel說首要是改變老師原有的思維,「明白老師平時教書也很兩難,你想教佢,但佢哋又坐唔定」,因此老師可以藉體驗活動重新了解SEN學生,使他們更多機會認識對方,令老師明白SEN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繼而讓他們用另一個態度和目光去與他們相處。


//主流學生反而挺身而出,去話番畀人哋聽應該點樣同佢哋相處。//



Mabel 與到訪各區的共融流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