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女生,機不離手,是常識吧?但鄰家女孩「阿琳」忙碌的手機屏幕裡,並非在掃看Facebook或IG,而是不停地和區內街坊傾談。去年畢業於金融學系的「90後」朱琳,沒有財經口吻,而是滿口街市食物價格,經常「蒲」街市地舖和小店,細意觀察人與事,服務家園。
朱琳自幼和父母及外公外婆同住九龍,她憶述兒時經常跟著外公外婆到區內茶樓「飲茶」,認識了一大堆長輩茶客,並和他們的孫子孫女們結為玩伴,就在那時候開始培養出外向個性,並熱愛社區。
服務社群的種子早已在朱琳心中埋下。
憶往昔被社區服務感動
於2014年,朱琳完成DSE考試後,考進經濟學系,修讀金融專業,她自認小時候從沒想過長大後會服務社區,但真正落區後才醒覺服務社群的種子早已埋下,只是在機遇當中萌芽,她細說了一次經歷:「我出身於典型打工仔家庭,有一次爸爸因為工傷而不知所措,唯有到附近社區服務處求助,當時的社區主任很貼心地幫爸爸處理所有事宜,由解釋細節到陪同到勞工處申報,我的家人才避免一切煩惱,算是解決了一件家庭大事。」其實那時候,她已被社區服務所感動,並強調:「現在自己肩負起同樣的使命,都不斷回想起當日如何受人恩惠,今天要以更仔細的心服務街坊。」
朱琳認為只要身懷感恩的心,做任何事情都會很有力量。
這位鄰家女孩和區內的可愛孩童。
敬長者打破代溝無難度
學生時期的阿琳,已表露出服務型領袖的形象,在大學裡擔當學生會外務幹事,並經常參加義工活動,但她表明出來社會工作與校園生活很不同,在社區她需要接觸到不同年齡階層的人,年紀輕輕就需要掌握到如何打破隔膜與代溝,專心一意解決街坊的需要。被問及生活興趣,她的答案卻有點出乎意料,她說:「我每天完成工作後,回家就是看新聞。」她指出這是一個很有用的打破代溝秘訣。或許這就是她從兒時培養出來的「茶客」習慣,以時事作為溝通語言,緊貼社區。除了以時事打破隔膜,朱琳將自己的經濟專業帶到社區,當初所學的稅制和會計知識應用到替街坊處理日常福利申報上,這讓她深深感受到教育傳承的重要性。
朱琳所學的稅制和會計知識成功應用到替街坊處理日常福利申報。
【做事充滿力量 只因常懷感恩的心】
將軍澳怡明邨一位老公公,他身體不太好,無力扔掉家裡的梳化,整整一星期都沒有人協助,於是他當時尋回口袋裡有張朱琳的名片,便打電話給她,朱琳隨即上門幫助公公扔掉梳化。老公公其後誠意答謝朱琳的幫助,她反思那次的經歷激發對社區的使命感,她說:「看似簡單的一個動作,在老人家的心中,確實是很重要的事。」正因為重視弱勢社群的需要,朱琳甘願犧牲年輕人的玩樂時刻,雖然每日的開工時間是十時,但她堅持早起,7時開始街站,有時晚上更會上門家訪到9時左右,只為聆聽社區聲音。
「當你身懷感恩的心,你做任何事情都會很有力量。」這是朱琳的一句座右銘,是她高中班主任經常掛在嘴邊的說話,她一直以此為人生理念,認為長者為這一代辛勞貢獻,值得後輩給予關懷,以示感恩,朱琳就從身邊的長者開始做起,定期探望自己的公公婆婆,他們也為孫女的社區工作所驕傲。
閒話家常
西貢
民生
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