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梨木樹邨上周有居民確診新冠肺炎,連續23日零本地個案紀錄告斷纜。不少居民早已反映馬桶疑似漏氣,惹來「喉管播毒」疑雲,但房署稱工程龐大且「未儲夠」投訴,至今仍未更換喉管。事實上,該邨多幢樓宇年事已高,居民最想換的,更是透過重建帶來的全新居住環境。
房委會在2013年檢視22條舊屋邨的重建潛力,結論指這些屋邨有需要逐步規劃重建,然而至今仍有19個屋邨未有重建計劃,其中七個位於荃灣及葵青,包括有九幢最少40年樓齡的梨木樹(二)邨。
梨木樹(二)邨重建目前仍是亮紅燈。
調查指 逾九成居民撐重建
公屋聯會地區幹事馮卓森接受《我家》訪問時表示,不少梨木樹(二)邨居民都面對單位天花石屎剝落、喉管生鏽滲漏等問題。
馮指出,疫情初期更有居民反映單位內馬桶,即使在未有使用時亦發出臭味,水面在樓上單位沖水後更出現波紋。
不過,房署除了指邨內喉管設計與早前出現「喉管播毒」的青衣長康邨康美樓不同外,亦以工程需要搭棚、而且未儲夠投訴為由,拒絕大規模更換喉管。
居民早已忍夠「溶溶爛爛」的居住環境。去年七月,公屋聯會在該邨進行調查,收回的逾600份問卷當中,有高達95%贊成重建。
不少居民反映馬桶疑似漏氣,但房署未有更換喉管。
馮卓森:唔通出事先處理
然而,馮卓森指出,政府對公屋重建取態保守,包括以需要為受重建影響居民提供大量安置單位、短期內減少可編配單位數量為由,否定重建作為長遠增加供應的手段,「但這只是陣痛,如果解釋到重建後的單位數量比原有多一倍,市民是會接受的。」
他又強調,重建要有長遠計劃,質疑政府至今十劃未有一撇,更有邨內長者慨嘆或許百年歸老仍未看到重建一日:「樓宇只會越來越老,維修成本只會越來越高,遲早都要面對重建。難道要等到有嚴重結構問題、搞出人命才說要研究?」
單位天花石屎剝落不罕見。
九成半梨木樹(二)邨居民支持重建。
【配水庫騰地助啟動重建】
政府常把「土地短缺」掛在嘴邊,然而土地與時間一樣,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
鄰近梨木樹(二)邨的荃灣二號食水配水庫,正研究搬進附近岩洞。公屋聯會建議加快進度,騰出四公頃土地興建接收屋邨,預計可提供約3,000個單位,足以容納該邨九幢舊樓的居民,從而啟動重建。
馮卓森更估計,九幢舊樓重建後,可提供多達7,000個單位,可以應付輪候冊,也可作啟動荃灣、葵青其他舊屋邨重建之用。
然而,他指配水庫搬進岩洞仍在研究階段,加上牽涉大量前期工程,坦言接收屋邨至2020年代尾也未必可落成。
荃灣二號食水配水庫正研究搬進岩洞,馮卓森希望可騰出土地興建接收屋邨。
倡前高鐵地盤建綠置居
遠水不能救近火,但附近有另一塊熟地:昌榮路與油麻磡路交界的前高鐵地盤。
馮卓森建議,可在該處興建綠置居單位,吸引梨木樹(二)邨居民購買,加快他們遷出單位的進度,短期也可用作興建過渡性房屋,改善劏房戶居住環境。
閒話家常
民生
專訪
生活
荃灣葵青離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