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睇開古裝戲,都會知道明代人會從手袖掏出元寶,但究竟元寶有幾重?價值是多少?能否找續?對於生在現代社會的我們,簡直謎團一籮籮!香港藝術館現正展覽「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述說明清兩代灣區風貌和絲綢生產工藝,也介紹明代銀錠,大家不妨前往參觀!
絲綢文物見非凡工藝 外銷畫盡看三城風光
展覽更展出多件珍貴藏品,包括外銷畫、銷往海外的精美絲織製品如提花織物、手繪絲綢和刺繡絲綢、服裝飾物及家居織物等,分別於「灣區舊貌」、「絲綢外銷」、「絲綢換白銀」和「今日灣區」四個部分展示。
紅緞地三藍繡花蝶補服女褂
白地絲綢手繪花鳥壁紙
大紅蝴蝶花廣緞織
精選展品包括19世紀繪畫粵港澳地區面貌的油畫《維多利亞城遠眺》、《濠江漁歌》和《廣州十三行商館》;三件屬國家三級文物,包括清代的白地絲綢手繪花鳥壁紙、廣東彩元繡莊的廣繡八仙賀壽圍屏,及紅緞地三藍繡花蝶補服女褂。
粉彩描金耕織圖花口碗
廣繡八仙賀壽圍屏
油畫《維多利亞城遠眺》
19世紀漆木描金縫紉台
中外交流自古有之 海上貿易全靠白銀
「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是由廣東省博物館、澳門博物館和香港藝術館聯合籌劃的巡迴展覽,正在香港藝術館展出。
展覽集合三間博物館合共108組珍藏,呈現明清兩代灣區風貌和絲綢生產工藝,讓觀眾認識粵港澳如何透過海上絲綢之路,去訴說中外文化交流的
故事。
早於18、19世紀,中國絲綢便吸引了大批來自歐美的貿易公司,沿海上絲綢之路前赴廣州經商。當中涉及錢銀交易,銀元便是當時的主要交易貨幣。在17和18世紀,估計有4萬多噸白銀由歐美流入中國,佔當時全世界有記錄白銀產量約一半。
歷代貨幣現真貌 明銀錠不同等價
展出的貨幣,是由廣東省博物館藏的西班牙銀元、墨西哥銀元、明代船形銀元寶、明代銀錠、明代小銀錠、清代廣東省造光緒銀元、香港銀元(1866-1904年)。其中明朝銀錠分為50両(約重4磅)、30両(約重2磅)、20両(約重1磅)、10両(約重13安士)四種。早期香港貨幣的「五毫」面值銀元,叫做「半圓」,即一圓的一半。
1842年香港流通的貨幣有:墨西哥銀元(鷹洋)、西班牙銀元(本洋)、英國銀元、英鎊、盧比、中國銅錢和銀両。1847年,英國向香港人輸入大量先令,但其金本位的貨幣與當地華人習慣使用的銀本位貨幣不相適應。1866年,香港設立鑄幣局首鑄香港銀元,其正面鑄有維多利亞女王頭像。
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
展期:即日至12月17日(逢周四休館)
地點:香港藝術館3樓中國文物廳
免費入場
Chill人學堂
文化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