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古蹟古鄉就為大家介紹了位於水頭村的二帝書院,今次繼續帶大家在水頭村內漫遊,認識一座又一座不顯眼但又極具歷史價值的古蹟,今次要介紹的分別是便母橋以及鄰近的周王二公書院。
【便母橋──孝子造橋便利母親】
要在香港找到一條數百年歷史的古橋絕非容易之事,而在元朗錦田就有一條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古橋,名為「便母橋」。既然以「便母」為名,古橋興建的目的自然是與母子之情有關。
假如大家今時今日到水頭村的便母橋遊覽,不難發現橋的所在之處有一條河流,而在三百多年前當地的居民假如要走到對岸都需要涉水而過,遇到水漲時更是無法通過。居住在錦田的孝子鄧俊元為了方便住在泰康圍的母親過來水頭村探望,特意節約起居,儲錢建橋,並在福建漳洲聘請工匠到香港施工,歷時六年才把石橋建成。由於為「便母」而建石橋,故此橋就被稱作「便母橋」。
便母橋
橋中心有菱形的橋墩承托,防止河水漲退及上游的沖擊損壞橋墩。
便母橋菱形的橋墩。
便母橋石塊
本地出產的花崗石,堅實耐用
便母橋立碑。
【周王二公書院──周王二公敢言為民】
周王二公書院位於便母橋旁,是錦田村民為了紀念兩名廣東官員周有德及王來任而建的書院。在清朝建立初期,明朝遺臣不斷進行反清行動,特別是以據守台灣的鄭成功最具威脅。為了防止沿海居民接應鄭成功勢力,清政府就頒佈「遷海令」,規定沿海居民內遷50里以防與反清勢力接觸。
然而,長達二十年的「遷海令」令沿海居民流離失所,內陸的田園荒蕪及海禁使他們盡失生計。眼見民間疾苦,兩廣總督周有德及廣東巡撫王來任上疏力陳遷海令對廣東地區造成的傷害,最終在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批准復界。
為答謝周王二公的恩情,前新安縣(包括香港和深圳)和潮汕沿海一帶人民將二公化而為神,設廟祠供奉二人。錦田鄉仍有十年一屆太平清醮之期,打醮所酬者正是周王二公的救族之恩。
周王二公書院
門楣上書「周王二公書院」金漆大字
周有德畫像(左)和王來任畫像(右)。
周王二公書院舊照(左圖)。
【展覽資訊】
便母橋
評級:沒有評級
地址:香港元朗錦田水頭村
開放時間:全日
周王二公書院
評級: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地址:香港元朗錦田水頭村
開放時間: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
【溫馨提示】
周王二公書院以及便母橋都對公眾開放,參觀請保持安靜並遵守現場規則。
古蹟古鄉
民生
文化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