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古蹟古鄉就帶大家走訪了位於梅窩的文武廟,要知道文武廟早初出現的原因是由於當時白銀鄉的居民都是以淘銀為生,為免分配不均引起爭執特意設廟處理相關爭執事宜。既然「銀」是梅窩文武廟成立之根源,那麼今期古蹟古鄉就帶大家走訪位於山上的銀礦洞。
梅窩「銀礦洞」為本港僅存、逾百年歷史的人工開鑿礦洞,其開鑿的歷史甚至早於同治元年(1862年)就已經展開。「銀礦洞」雖然名為「銀礦」,但其本質實為「鉛礦」,但由於鉛礦礦石當中也含有少量的銀,因而吸引不少人到梅窩的鉛礦採銀,鉛礦亦被稱為「銀礦洞」。
早期「銀礦洞」的開鑿工程只屬小型開挖,直到1886年,當時香港華人企業家何獻墀擁有的華礦業有限公司率先引入現代化技術大規模對「銀礦洞」開鑿,到1890年為唐廷樞、徐潤等華人企業家接辦。為開採礦洞,當時曾建立出一條長達一公里的索道及吊籃,能將所有礦洞內的礦石從洞內運出,並且通過吊運設施送到銀礦灣沙灘沿岸的煉銀廠。惟當時的銀礦質素欠佳,「銀礦洞」於1896年正式停產。
「銀礦洞」至今已停運逾百年,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荒廢的礦洞不時有人入內探索而發生意外,最終村民為免再有人受傷,決意把原有的磚牆加高至洞口位置。最終在2004年,離島區議會決定全面關閉礦洞,礦洞從此「不見天日」。而近年,不少村民都希望能夠重新開放礦洞,帶動區內的生態旅遊。
封閉洞口正門
上洞洞口因意外頻生,早已封閉多年。
封閉洞口的上方白字
該村村長鄧家洪題字「銀礦灣上銀礦洞,金銀長埋地下中,洞內有寶看玲瓏」。
洞內情況
雖然礦洞目前已完全封閉、相關的歷史文件已經遺失,但據民間團體探索得知銀礦洞分上洞及下洞,連同副層,上洞及下洞的總長度分別為約310米及800米。至於下洞入口雖然開放,但不少地方都遭積水淹沒,但有逾千蝙蝠居住。
【古蹟資訊】
銀礦洞
地址:大嶼山銀礦灣山上評級:暫沒評級、洞口已封閉
【溫馨提示】
銀礦洞洞口目前已封閉,市民仍可參觀洞口外的範圍,參觀時請保持安靜,遵守場地的防疫措施。
【古蹟的故事】
珍貴經驗間接推動
中國採礦業現代化
雖然銀礦洞的礦石質素欠佳、香港的礦業亦已經沒落,但這次「失敗」的經驗卻是別具意義。作為香港最早採用現代化開採技術的礦洞,經過這次經驗後,當時負責營運的天華公司還將有關技術應用於廣東省的礦場,間接推動中國採礦業現代化。
據民間團體探索得知銀礦洞分上洞及下洞。
古蹟古鄉
文化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