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與新界有連綿山脈阻隔,火車要瓹山窿才可穿梭兩地,而第一條貫穿兩地的火車隧道「煙墩山隧道」,至今已超過110年歷史。時至今日,雖然已封閉不再有火車經過,仍然每日以另一種用途服務市民,隱藏於九龍塘山腳之中。
磚牆上刻有1906 是隧道動工年份。
鐵路迷行山友專程「朝聖」
從港鐵九龍塘站出站,經歌和老街走到油站附近,沿石橋鐵梯行約15分鐘,便能夠抵達煙墩山隧道九龍出口。時至今日,不時也有鐵路迷及行山友,會專程前來「朝聖」。近年有關部門在九龍隧道入口的鐵閘及管道上,鋪設人造草皮作美化,令遊人已不可能覷看隧道內部情況。
這條煙墩山隧道,早於1906年便開始建造,當時兩邊路軌已鋪設方便興建隧道時運走掘走的岩石,工程歷史約四年、至1910年2月16日舉行開通儀式。隧道全長2.4公里,闊5.2米,供單軌雙程行車,連接九龍塘到大圍,是當時本港、甚至全中國最長的隧道。
由九龍出口觀察,隧道橫剖面呈馬蹄拱形,上方安放有拱頂石,下方則以當年開鑿隧道的花崗岩,就地取材鋪設隧道口兩端的磚牆。無論是九龍還是沙田出口,牆身均刻有隧道英文名稱「Beacon Hill Tunnel」、施工及竣工的年份標記。
煙墩山隧道九龍出口近年加上人工草皮。
1909 年煙墩山隧道開鑿時情況。( 九廣鐵路公司圖片)
未有古蹟評級無礙歷史價值
翻查資料,隧道在火車時期曾兩次加固,成為現時灰白色內壁,時至今日雖然隧道仍未有任何古蹟評級,但仍無礙其歷史價值。
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介紹指,在1981年九廣鐵路電氣化前,每日都有火車行走煙墩山隧道,隧道曾經多次進行小型爆破,再以人手開鑿而建成,是整條鐵路工程最困難的路段。
已改為煤氣天然氣輸送管道
他憶述,在最初蒸氣火車行經時,乘客無論任何天氣,都會通把全部窗戶關上,避免被廢氣嗆到,即使轉作柴油火車行駛時隧道仍然又黑又臭,滿佈柴油味。
鄭續指,惟鐵路需求增大,要擴建成雙程行車後,便改道舊隧道西面不遠處的的畢架山隧道行駛。煙墩山隧道隨後便改裝作煤氣及天然氣輸送管道,並在兩端出口加設鐵閘鎖上。
火車改道後,煙墩山隧道成為煤氣及天然氣輸送管道。
【古蹟資訊】
煙墩山隧道九龍出口
評級:未有評級
地址:九龍筆架山近歌和老街油站
交通:又一城乘72或73號線小巴,於畢架山峰站下車步行約15分鐘。
【溫馨提示】
圍欄內禁止進入的鐵路或煤氣範圍,不要攀爬及擅闖。
不少行山友會專程到隧道口打卡。
【古蹟的故事】
為阻撓日軍推進 英軍一度炸毀隧道
煙墩山隧道於筆架山九龍及沙田兩端同時開挖,隧道主要以風炮及炸藥挖掘,再由工人以人手鋪設路基及隧道內壁,當時平均挖掘速度為每星期約18米。
隧道1909年5月17日兩端貫通,並於1910年2月舉行開通儀式,整條九廣鐵路(英段)亦因而可順利於同年10月1日正式通車,通車慶典當日於尖沙咀盛大舉行。
當時鐵路為單軌系統,由蒸汽機車拖動7個車卡。英段南端總站是尖沙咀,順序北上為油麻地、沙田、大埔、大埔墟、粉嶺、上水,全長35.4公里,當時工程共開挖5條火車隧道及搭建19道木車橋,煙墩山隧道編號為二號。
1941年12月香港保衞戰爆發,為阻撓日軍推進,英軍撤退時投放炸藥,曾一度將煙墩山隧道炸毀,令火車通行中斷,惟日軍翌年底完成煙墩山隧道的修復,但整條鐵路營運要待二戰結束後才陸續恢復。
隧道旁是現行筆架山鐵路隧道。
古蹟古鄉
交通
民生
文化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