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是港九獨立大隊之重要基地。位處於十八鄉的楊家村「適廬」,更是當年「秘密大營救」任務西線的重要中轉站。今期《我家》會帶大家走訪元朗,讓大家認識港九大隊元朗及屯門的軌跡,以更了解這一幕重要的香港抗戰歷史。
建議路線
第一站:早上到元朗博愛醫院旁凹頭潘屋「蔭華廬」參觀
第二站:乘小巴走訪山下村張氏宗祠
第三站:十八鄉楊家村「適廬」──秘密大營救中轉站
第四站:前往屯門達德學院,並於何福堂書院附近的麒麟徑午餐
第五站:前往劉春祥抗日英雄群體紀念碑憑弔,並認識港九大隊的抗日事跡
第一站:凹頭潘屋「蔭華廬」
路線:乘巴士於博愛醫院落車,再轉入小路即為元朗凹頭的潘屋。
位於元朗凹頭的潘屋又名「蔭華廬」,於1930年代由商人潘君勉所建。現為一級歷史建築。在日佔期間曾被日軍用作憲兵指揮辦公室,成為元朗軍事總部。1938年11月,中共領導人葉劍英於曾訪此地,並啟發潘君勉發動香港商界捐獻巨款支持抗戰事業。
第二站:山下村張氏宗祠
路線:於博愛醫院步行10分鐘或乘巴士到元朗港鐵站,再轉專線小巴604線於山下村總站下車,張氏宗祠位於小巴總站西邊。
元朗山下村是抗戰期間港九大隊元朗中隊的活動地點。村民不但積極支持游擊隊行動,男丁更主動加入前線抗日工作。1945年1月,元朗中隊與民兵配合,在山下村展開鏟除密探的行動,期間不慎給密探逃脫。其後,上百名日本憲兵到山下村進行掃蕩,游擊隊撤到山上躲避,雙方陷入激烈槍戰。
第三站:十八鄉楊家村「適廬」
路線:於山下村沿東南方步行15分鐘到公庵路後,乘往(元朗(紅棉圍)→大棠(黃泥墩村)紅色小巴於大棠(黃泥墩村)巴士總站下車,沿黃泥墩村向南行10分鐘即到楊家村。
位於元朗十八鄉的楊家村,於1936年由印尼華僑楊衛南和楊竹南所建。楊家村「適廬」現為二級歷史建築。於香港淪陷期間,楊竹南借出房屋予游擊隊接待被營救之人仕回國,「適廬」因此成為港九大隊「秘密大營救」西線的重要中轉站。楊家後人至今仍居住於此。
第四站:屯門達德學院
路線:沿路折返到大棠(黃泥墩村)巴士總站乘K66巴士線到朗屏港鐵站,轉乘輕鐵於何福堂書院站下車,往何福堂書院步行5分鐘即至。
香港達德學院於1946年創立,校舍為抗日名將蔡廷鍇將軍的芳園別墅,蔡廷鍇是討伐北洋軍閥及抗日戰爭期間的著名軍長,在1932年淞滬之戰中率領十九路軍孤軍作戰。而芳園於抗日時期曾借予廣東國民大學作臨時校舍。現校舍原本的建築現只剩下其本部大樓,現稱馬禮遜樓,為法定古蹟。
第五站:劉春祥抗日英雄群體紀念碑
路線:於何福堂書院站乘輕鐵到屯門站下車,轉乘K52或52A巴士線於龍鼓灘總站下車,下車後沿龍鼓灘路向北步行6分鐘即到紀念碑。
1943年5月,大嶼山中隊隊長劉春祥等7名指戰員,自大嶼山東涌乘帆船前往屯門龍鼓灘開闢新根據地。2023年5月9日,為紀念中隊的貢獻,劉春祥抗日英雄群體紀念碑於屯門龍鼓灘正式開放予市民憑弔,是香港首次為列入國家級紀念名錄的抗日英烈立碑。紀念碑左右兩邊刻有中英文對照的碑文,記述港九大隊保家衛國的英偉事跡。
【歷史小檔案】
大無畏的屋主 拒屈於日軍嚴刑
1942年下旬,日軍得知港九大隊成員藏身於楊家村後隨即到「適廬」掃蕩。大隊聞訊後迅速攜同槍械撤離到屋後的擔柴山藏匿起來。日軍搜尋大隊不果,便把屋主楊竹南帶走問話,將其囚禁近一個多月,並對當時已年近六旬的楊竹南施以吊打、餓肚、灌水等嚴刑,企圖逼他供出大隊的去向。
為保護大隊成員之安全,楊竹南矢口否認,一口咬定自己只是定居在此的商人,對游擊隊之事一無所知。日軍最後將他釋放。楊竹南表示對因保護大隊而受屈辱的決定無任何後悔,並繼續奮力協助大隊執行救援任務。
楊竹南先生。
古蹟古鄉
民生
文化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