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早前介紹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上環必列者士街會所,已被刊憲列為法定古蹟。同日,有「大廟」之稱的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亦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獲升格為法定古蹟。該廟之所以確定為本港歷史最悠久的天后廟,就是靠廟後方那早已列為法定古蹟的「大廟灣刻石」。
每年天后誕大批善信前來參拜, 圖為今年5 月盛況。
大廟灣刻石位於西貢區清水灣半島南部的大廟灣地堂咀,因此又名地堂咀刻石。該石約1955年由一名叫余謙的建築師發現。
現存最早有紀年刻石 1979年列為法定古蹟
石上刻字記載着南宋咸淳甲戌年間,即1274年時,一名在鹽官與友人到南北佛堂門遊覽的事蹟。它是本港現存最早有紀年的刻石,於1979列為法定古蹟。
刻石長約10英尺、高約5英尺,厚約5英吋,上面刻有108字,分為9行,每行12字。碑文中講述南宋是官富場鹽官的嚴益彰與何天覺,遊覽南、北佛堂,考證得南佛堂的石塔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據1978 年圖則記載,刻石位於「左廟」後山小路。(政府文件)
碑文又指出其後相繼有四人重修或擴建南北兩堂,並指北佛堂則有一座古碑於戊申年所立;不過究竟哪一個戊申年已無法查考。由於最後名為林道義的本地人擴充規模時書文立石,記述南北佛堂修廟的經過。雖然東龍島南佛堂至今已無遺跡可尋,但碑文卻引證了北堂「大廟」的存在歴史,證明了屬本港現存最古老天后廟。
大廟灣刻石是本港現存最早有紀年刻石。(香港考古學會相片)
文物保育專員:字體具宋體神韻
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形容,大廟灣刻石的字體具宋體神韻,且鑿得很深,在香港發現的石刻中,有記錄年份的以西貢大廟灣一塊最早,距今約750年歷史。
蔣續指,記載「大廟」的歷史文獻不多,直至清代嘉慶年間編纂的《新安縣志》,仍記載南北佛堂「兩邊皆有天后古廟」。刻石提到的九龍官富鹽場,便是現時九龍灣一帶,是天然良港,南宋朝廷派駐鹽官管理,吸引商舶停靠並做貿易。隨着宋代海上貿易的興盛,源自福建的天后信仰於南宋年間傳入香港,由此推斷「大廟」極有可能於南宋年間建立。
蔣志豪形容,大廟灣刻石的字體具宋體神韻。
【碑文全文】
「古汴嚴益彰,官是場。同三山何天覺來遊兩山,考南堂石塔建於大中祥符五年。次,三山鄭廣清堞石刊木,一新兩堂。□□□(脫字)滕了覺繼之。北堂古碑乃泉人辛道朴鼎刱於戊申,莫考年號。今三山念法明、土人林道義繼之。道義又能宏其規,求再立石以紀。咸淳甲戌六月十五日書。」
【古蹟資訊】
大廟灣刻石
評級:法定古蹟
地址:西貢大廟灣地堂咀
交通:寶林(公共運輸交匯處)搭往布袋澳的16號專線小巴,在清水灣鄉村俱樂部出入口下車,沿指示牌拾級而下約10分鐘可到「大廟」,途中會經過刻石。
【古蹟的故事】
大廟印證天后信仰重要地位
「古蹟古鄉」去年9月曾詳述「大廟」歷史,在此不再贅述。政府上月刊憲,將這一級歷史古蹟升格為法定古蹟。古諮會形容,該廟反映漁民等傳統信仰習俗,並印證天后信仰的重要地位。
根據華人廟宇委員會介紹及林氏族譜記載,相傳宋朝年間,福建莆田有林氏族人,南宋年間到九龍落籍開村。林氏有兩兄弟,以運鹽北上為生。一次出海時遇上大風,船被打沉,兩兄弟墮海時頻呼天后娘娘打救,結果兩兄弟被吹到東龍島對面的沙灘上獲救生還。
兩人認為天后有靈,因此集資於1266年修建北堂天后廟,直至1939年該廟由華人廟宇委員會接管,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數以萬計善信會乘搭加開渡輪到廟參拜。
佛堂門天后古廟於上月升格法定古蹟。
古蹟古鄉
文化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