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隱於市,閒逸生活不一定要到深山郊野才能體會,在隱逸在鬧市中心的淨土,都能找到少有的寧靜。在荃灣市中心給大廈包圍的德華公園,就可讓遊客穿越時空,回到古代江南園林,而公園內更保留三座不同時期的海壩村歷史建築,讓仿古設計的公園又添滿濃郁實在的歷史感。
賽馬會德華公園於1991 年斥資千萬興建。
賽馬會德華公園所在的位置,前身是客家雜姓村「海壩村」。上世紀90年代,該處改建成中式園林主題的公園,當中的三個歷史建築物就自然地融入公園之中。它們是前海壩村第917號地段古屋,與及兩個三級歷史建築:「義璋陳公祠」及前海壩村第956號地段民宅。
光緒年間往事遠在天涯 祠堂與小巴站近在咫尺
「義璋陳公祠」建於1876年,即清朝光緒二年,是當時陳氏族人為紀念陳氏廿七世祖陳義璋而建。陳義璋祖籍廣東寶安縣,乾隆年間率領族人遷移至荃灣定居。該祠堂是典型香港常見的磚砌、瓦頂、兩進型式的中式建築。祠堂背面正是荃灣街市街的小巴站。
而已定為最高級別法定古蹟、前海壩村第917號地段古屋,則於1904年由村內飽學之士邱元璋以夯土、青磚和木材建造而成。邱元璋曾應考科舉,落第後便遠赴牙買加經商。20世紀初他回到荃灣後,曾於關門口村聯芳書室任塾師。
該屋為中國南方傳統鄉村建築特色的典範,至今已有接近120年歷史,曾一度由環保署作環境資源中心,2016年關閉後未有再對外開放。
至於第三個歷史建築物,即前海壩村第956號地段的一排四間式單進式雙層民宅,則建於上世紀30年代,曾改建成德華展覽廳,舉辦以本港歷史為題材的專題展覽,惟現時只用作康文署辦公室。
德華公園前身為海壩村。
背後是街市街的義璋陳公祠,未有對外開放。
蕭國健:古蹟成公園襯托景色
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國健表示,荃灣古稱淺灣,因海灣水淺故名。客籍人士於清政府解除沿海地區的「遷界令」後,便南遷荃灣,建村立圍,海壩村便是一例。
蕭表示,荃灣上世紀實施本港首個「衛星城市」計劃,該村舊建築幾近拆光,僅剩三棟古建築物獲保留,成為今日德華公園的襯托景色。他指出,兩層高的民宅旁邊種滿竹林,門外有趟門,窗間也有鐵柱窗花,並有護橋痕跡,可見昔日海壩村有一定的經濟實力。
蕭國健(中)指,三座古蹟成為公園的襯托。
【古蹟資訊】
德華公園內三個古蹟
前海壩村第917號地段古屋 評級:法定古蹟
前海壩村第956號地段民宅 評級:三級歷史建築
前海壩村第972號地段義璋陳公祠 評級:三級歷史建築
地址:荃灣德華街賽馬會德華公園內
交通:荃灣港鐵站B2出站後,沿眾安街步行6分鐘即可到達。
【溫馨提示】
三座歷史建築物都未有對外開放,遊人只能在遊覽公園時一睹其外貌。
【古蹟的故事】
德華公園命名曾經有爭議?
荃灣有不少鄉村因城市化,而像海壩村一樣經歷過搬村。就這背景,不得不提今年離世的香港史學家兼前荃灣理民官兼市鎮專員許舒(Dr. James William Hayes)。許舒於1976年至1982年在荃灣工作期間,正正參加荃灣現代化發展,並處理荃灣多個鄉村搬遷的事宜。其後在上世紀90年代,他出版了《滄海桑田話荃灣》一書。
談及原海壩村,其臨近海濱,及後於1982年遷往同區象鼻山海壩新村。原址因獲當時賽馬會捐贈八百萬,故命名為賽馬會德華公園。
前荃灣鄉事會副主席何永光曾指出,該公園原應命名為「海壩公園」,原村民亦希望用村原名命名作紀念,但政府因怕惹人混淆為新村,故以公園所在的德華街作命名。
前海壩村上世紀90年代清拆前的原貌。(歷史圖片)
古蹟古鄉
民生
文化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