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古蹟古鄉再次帶大家走訪一家在清朝年間建成的古廟──「文昭日月;武鎮山河」的大埔文武二帝廟。這座古廟位處新界大埔太和市中心,是傳統的中式廟宇,置身在大埔富善街市集。它到底有着怎樣的一個故事,又因何會在此處建廟?以下就為大家一一拆解。
文武二帝廟由大埔七約合力興建,並在一九八二年落成,此廟並非單純的宗教建築物,除了應有的宗教用途,還負責了大埔七約的行政事務以及區內的糾紛仲裁,更甚者在廟內原先亦設有公秤房,讓類近市集的商販能有此解決糾紛,以示買賣公正,可以說,此廟標誌著大埔市集的形成。簡言之,大埔文武二帝廟,既是宗教建築,亦不僅是宗教建築。以上提及的行政和商業用途在新的鄉公所建成後就正式轉移,文武廟就在一九五四年變回純粹的宗教建築。由於過往的歷史意義和本身的建築特色,文武廟在一九八四年被評為法定古蹟,在一九八五年進行大規模重修。
1. 廟外圍
文武廟是典型的兩進一天井建築,以青磚建造,屋頂是傳統的中式人字瓦頂,屋頂邊緣的簷板是新界常見的建築特色。
文武二帝廟置身在大埔富善街市集,有著不一樣的故事。
2. 廟正門和門額
正門門額:「文武二帝廟」,木聯:「文昭日月;武鎮山河。」採用對稱的布局,甚具氣勢。屋脊及正面外牆飾有精美的灰塑,正門上方亦有雕工精細的木雕簷板。
3. 廟內部
廟內中庭曾有八個房間,近入口的兩個廂房曾用作鄉坤旅客留者的地方。後方的大殿是用作供奉文武二帝以及其他神祗的地方,放置了不少木雕神龕、雕花木刻和傳統傢俱。當中以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的「一心千古」木匾,以及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鑄造的香爐最廣為人知。
圖為關帝聖君寶座
溫馨提示:
這一法定古蹟是對外開放,參觀時只需尊重不同宗教即可。
古蹟資訊︰文武二帝廟
地址:大埔富善街
級別:法定古蹟
開放時間:每天上午9時至下午6時
【古蹟小知識】
文昌帝與關武帝
所謂的文武二帝,正正就是指文昌帝和關武帝,歷來的民眾都相信,拜祭以上兩位神祗,能保文運武財。文昌帝即文昌君,掌管考試命運歷來就是傳統中國社會中供奉的讀書人,至於「武帝」就是關聖帝君,不同行業的人都會視他為武財神。文昌帝手執毛筆、身穿長袍;關武帝紅臉長鬚、手執關刀。此外,廟中還有供奉魁星、觀音及太歲,滿足不同信仰的民眾。
放滿歷史文物的文武廟內部
大埔七約與太和市
傳統以來,墟市都是新界氏族重要收入來源之一,以往都是以「新界五大族」(錦田鄧氏、新田文氏、上水廖氏、上水侯氏及粉嶺彭氏)為主,新興的鄉約要發展絕非容易之事。但經過鄧氏與文氏多年來的爭執和糾紛,文氏最終在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的甲戌風災後聯同泰亨約、林村約、翕和約、集和約、樟樹灘約、汀角約及粉嶺約組成大埔七約,並向新安縣入稟要求建立太和市,及後取代了原來由鄧氏掌控的大埔舊墟,留存至今。有墟市存在的地方就有人群,自然亦會有宗教和信仰的需要。
古蹟古鄉
文化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