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除了法定古蹟不得被挖掘、拆卸或改動外,不少被評級的私人歷史建築,也難逃拆卸重建的命運。位於灣仔堅尼地道的三級歷史建築是中巴創辦人顏成坤的大宅,雖然至今仍原址保留,但業主一直希望將該閒置的大宅重建,申請亦早於2002年已獲得城規員會批准,相信在不久將來會成為消失的建築。
顏成坤故居1921年興建
該大宅是中華巴士創辦人顏成坤(1990-2001)的故居。富商顏成坤不僅因為創立中巴而受人認識,他於1959年至1961年曾任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同時兼任行政局非官守議員。
顏成坤早年入讀皇仁書院和上海聖約翰大學,1920年年僅20歲已接手家族的人力車業務,隨後於1923年更聯同商人黃耀南成立中巴。而大宅則在1921年興建,至今有100多年歷史。
該大宅是中巴之父顏成坤的故居。( 歷史圖片)
顏成坤建立中巴王國並上市,後轉型為地產商。(歷史圖片)
專家:保護古蹟涉多個因素
據香港大學前建築文物保育系副教授李浩然介紹,顏成坤大宅樓高四層,露台欄杆雕花及其羅馬柱揉合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至於地段及建築在當時都盡顯其家世顯赫,充分反映本港華商早年生活深受西方文化影響。連同附近的灣仔南固臺大宅,能保留至今已十分罕見。
李浩然直言,現時法例並未涵蓋法定古蹟外的歷史建築不被拆卸的保障,無論是一級、二級還是三級歷史建築,均難有「生存空間」,加上本港是一個十分商業化的社會,私人業權的建築物一旦失去了實際的用途,清拆重建亦難以避免,因此保護古蹟文物不僅是歷史和文化的問題,而是土地和經濟的問題。
李浩然指,昔日華商大宅常見文藝復興建築風格。
五十年代從修頓球場便可看到大宅。(歷史圖片)
重建被指密度過高等問題
位於堅尼地道64號的顏氏大宅,雖然於2010年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但顏成坤在生前其實早已想重建大宅。早於1963年顏氏夫婦擬拆卸這座古老住宅,並另建一幢建築物;惟申請不獲政府批准,僅能加建一間頂層閣樓。
至顏成坤2001年病逝後,其長女顏潔齡亦有意將堅尼地道老宅拆卸,重建成120米的豪宅項目,整個地盤面積達近28,000平方呎,以地積比率五倍發展,可建樓面面積大約近14萬平方呎,當年已獲城規會通過申請。惟因重建建議被指密度過高加上交通難以負荷而遭反對,令大宅可一直保留至今。
顏成坤大宅現仍屬顏氏後人持有。
大宅位於灣仔半山堅尼地道64 號。
【古蹟資訊】
顏成坤大宅
評級:三級歷史建築
交通:灣仔堅尼地道64號
【溫馨提示】
顏成坤大宅屬私人業權,現時該處被圍封,遊人未能內進參觀。
【古蹟的故事】
「二馬路」堅尼地道昔日大宅學校教會林立
顏成坤大宅座落的半山堅尼地道,昔日又稱作「二馬路」是香港開埠後,繼皇后大道第二條官修大馬路。在英國殖民時期,半山至山頂一帶只准許英國及歐美人居住,至辛亥革命爆發後有不少華人來港定居,令富裕的華人亦遷至半山的歐洲人社區居住。
堅尼地道大宅、學校及教會林立,顏成坤、利希慎、鄧鏡波及胡百全等都是早期在半山居住的華人富商。而前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董事庇理羅士,亦曾居於堅尼地道10號;7號為聖若瑟書院,22號則為佑寧堂。
中巴17號線 大宅門外設站
1976年,中巴營運行駛堅尼地道的17號巴士線,來往天星碼頭至掃桿埔,服務堅尼地道的居民及學生,該線更於顏成坤大宅門外設站,惟該線於在1985年停辦。
大樓車房門口可見中巴的藍色風格。
古蹟古鄉
交通
民生
文化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