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中秋節大坑晚上舉行一連三日的傳統舞火龍巡遊,氣氛高漲吸引不少市民及遊客觀賞。舞火龍是大坑傳統節慶活動,有接近150年歷史,目的借紮製火龍繞村遊行驅走瘟疫,保佑合境平安。為宏揚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為「孔聖義學」的三級歷史建築,於2022年由大坑坊眾福利會活化為大坑火龍文化館,保育當地這個別具特色的風俗文化。
孔聖義學1978 年停辦,圖為活化成文化館前原貌。
一九○九啓用 一九四九原址重建
大坑火龍文化館前身為位於大坑書館街的孔聖義學。孔聖義學於晚清時創立,由區內居民集資,並得到當時著名華人社區領袖劉鑄伯捐助興建,於一九○九年落成啓用,為當時的基層孩童提供免費教育。
可惜的是,原校舍建築在二戰時遭受嚴重破壞。大戰結束後,該校得到區內居民捐助,得以在一九四九年原址重建。該址現保留住的正是當時屬現代實用主義風格的二代建築,其立方形狀、平屋頂、白色牆壁、鐵窗講求實用功能,設計以簡樸為原則。建築物仍保留一塊紀念學校重新啟用的石碑,上面記錄了大坑坊眾福利會負責人「中國足球球王」李惠堂之名。
羅詠詩(右)指該館是本地首個歷史建築結合非遺項目。
二○一五入歷史建築夥伴計劃
直到一九九九年,該建築物仍作學校用途,至最後在該處辦學的孔聖會維多利亞英文小學於當年遷出後,二○○七至二○一○年一度借予東區文藝協進會,作為兒童合唱團辦公室。二○一五年六月,大坑坊眾福利會經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將其活化成大坑火龍文化館。
大坑火龍文化館理事長羅詠詩向《我家》表示,該館是首個歷史建築與非文質文化遺產的活化項目。大坑舞火龍文化有接近一百五十年的歷史,源於大坑作為客家村落的傳統,而大坑坊眾福利會是地區街坊組織,因為有志傳承火龍文化,才聚集成一個團隊推動成立文化館。
該館定期舉辦免費導賞團。
展館展出舞火龍的微縮模型。
講歷史談紮作宣客家文化
羅詠詩介紹,大坑火龍文化館除地下一層設有展覽廳,介紹火龍紮作工藝和典故、舞火龍路線等大坑火龍的歷史及起源外。一樓亦設有推廣客家飲食文化的餐廳「客廳」,推廣客家飲食文化,該館亦設有免費導賞及體驗工作坊,歡迎街坊、團體及遊客參加。
二樓有小餐廳,供應傳統客家菜。
預約大坑火龍文化館免費導賞
【古蹟資訊】
大坑火龍文化館
評級:三級歷史建築 地址:大坑書館街12號
交通:港鐵天后站B出口沿大坑道步行約7分鐘。
【溫馨提示】
開放時間:每日朝10晚6(星期一及特定公眾假期休館)
【習俗的故事】
150年前舞龍驅瘟 如今長幼承先啟後
大坑舞火龍的習俗源於1880年流傳下來的傳說。相傳當年中秋節前夕,一條巨大蟒蛇捕殺大坑所有禽畜,雖然蟒蛇最後被村民消滅,惟其屍首於翌日離奇失蹤,村內隨即發生瘟疫。
當時村民擔心此蟒蛇為龍王之子,特意降疫報仇。因此依照觀音菩薩報夢指引,於中秋節連續三晚舞動火龍繞村遊行,同時燃燒炮竹,驅走瘟疫。自此,大坑居民每年會預先紮製火龍,中秋前夕在蓮花宮為之開光,隨後揮舞火龍循順時針方向巡遊大坑所有街道。
今年全長67米的火龍,由300位健兒引領下巡遊,活動中亦首次加入由大約100名小朋友舞動長達20米的LED小火龍,好讓男女老幼一同傳承文化。
一年一度的舞火龍是大坑傳統習俗。
【建築物大事年表】
1909年 孔聖義學啟用
1949年 二戰時受嚴重破壞,新建築原址重建
1978年 孔聖義學停辦
1984年至1999年 用作孔聖會維多利亞英文小學校址
1999年至2010年 用作東區兒童合唱團辦公室
2010年12月 建築物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2013年12月 建築物納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第四期項目
2022年6月 活化後的大坑火龍文化館開幕
古蹟古鄉
民生
文化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