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西貢市中心約20分鐘的船程,有一個維持住原始風貌的小島「鹽田梓」。鹽田梓曾經是香港的產鹽重地,同時又是香港天主教的發源地之一,適逢島上近日舉辦「鹽田梓藝術節」,大家不妨藉著這個機會,認識這個曾經被荒廢,最後又重生的小小海島。
鹽田梓,又叫鹽田仔,據指是因為島上的鹽田而得名,而「梓」又有故里的意思,寓意客家人不忘故土。由於早期全村居民均信奉天主教,故鹽田梓又有「教友村」之稱。
鹽田梓為何會與曬鹽工業扯上關係?這就要由十七世紀說起,當時客家人陳孟德夫婦從寶安觀瀾先移居至沙頭角東北,及後輾轉遷至此島上,並應用在觀瀾學會的曬鹽技術,在島上產鹽。鹽田梓起初的人口不過五百,全盛時期就有一千二百多人居住。隨著產鹽工業的現代化,鹽田亦於一九二〇年代停產,村民生計大受打擊,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村民已完全遷出鹽田梓。
然而,在鹽田梓被荒廢近十年後,有村民不忍其殘破,最終在二〇〇四年對鹽田梓及聖若瑟堂展開復修工程,這份努力沒有白費,先後奪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1. 客家村屋
沿島上小路步行,就能見到一排排的客家村屋群。村屋主要以複式單位為主,通常以兩、三戶並列,圍繞教堂、學校一帶聚居。日久失修的村屋配合教會的壁畫,看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2. 聖若瑟小堂
在2004年展開重修工程,以「修舊如舊」的原則復原,百年歷史的粗石地台、具中國特色的彩色玻璃窗、彌撒用的祭台以及祭台兩旁聖像都被一一重現。
3. 復修後的鹽田
位於鹽田梓的鹽田缺乏歷史記錄,並已荒廢70多年,現時的鹽田是經歷過修復,團隊特意遠赴台灣和汕頭考察傳統的產鹽方式,藉此修復鹽田硬件。
溫馨提示:
鹽田梓已向公眾開放,參觀時請保持環境清潔,並留意船期安排。
古蹟資訊︰鹽田梓
前往方式:各區巴士前往西貢碼頭,再轉乘街渡,或預約主辨機構的導賞團,由官方安排街渡
級別:鹽田梓並無整體評級,聖若瑟小堂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開放時間:全日
【古蹟的故事】
聖若瑟小堂 羅馬式建築物
早在一八四一年,香港就已經有天主教傳教士傳教,而天主教在鹽田梓村發展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八六四年。宗座外方傳教會會士和神父(Fr.S.Volonteri)及柯神父(Gaetano Origo)就曾到訪鹽田梓,及後村內共有33名村民接受領洗。
直到一八七五年,鹽田梓村所有村民都已領洗。村落的人口由客家人構成,沒有中式廟宇和祠堂,只有聖若瑟小堂。聖若瑟小堂是村內第二間教堂,建於一八九〇年,屬意大利羅馬式建築物。二〇〇六年聖若瑟小堂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授亞太區文化遺產優良獎,二〇一〇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古蹟古鄉
文化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