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成立的香港大學在本港有超過100年歷史,七幢建築先後被評為法定古蹟。當中,最經典莫過於該校首幢建築本部大樓,它於1912年落成,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形式,是本港現存古典復興式建築物的典範,內裡的禮堂「陸佑堂」亦是舉辦大學重要學術和社交活動的場地。
大樓屬港大最古老的建築,圖為建成初期情況。(歷史圖片)
大樓初期容納港大所有學院
本部大樓是港大本部校園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由巴斯裔慈善家麼地捐助興建,故大樓內設有銅像紀念他。大樓於1910年動工,1912年竣工。在港大成立初期,本部大樓容納了港大所有學院,包括文學院、工程學院及醫學院,還有演講室、圖書館、行政辦公室,甚至診所及臨時學生宿舍。
港大前建築文物保育系副教授李浩然向《我家》表示,本部大樓的歷史地位及重要性極高。他介紹指,這座大樓以英國「紅磚大學」作參考倚山而見,以紅磚及麻石建成,並建有兩層的巨型古典愛奧尼柱式及舍利安那式拱窗,加上富有文藝復興風格的花崗石柱支撐。大樓的開放式遊廊,是讓西式建築適應本港亞熱帶氣候而設計。
本部大樓2017 年前是文學院教學樓。
大樓在上世紀50 年代擴建,成「田」字佈局。
上世紀中擴建 布局日字變田
該樓樓高三層,最初只有布局呈「日」字形的兩個庭後,於1952年大樓擴建時增加南部兩個庭園,使大樓的平面布局變成「田」字形,大樓以正面中央的鐘樓作為中軸線,兩端各建角樓一對。此後,大樓亦於1958年以相同的設計風格進行擴建,滿足教學需要。
正因其在本港高等學府的創先地位,本部大樓外部早於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直至2017年大樓主要為文學院的教學大樓及教員辦公室。名作家張愛玲曾在大樓的課室上課。
設麼地銅像紀念其捐款興建大學。
孫中山1923演講 轉眼一世紀
而大樓內的主禮堂「陸佑堂」則是港大各典禮儀式的舉辦場地,該命名為表揚馬來亞華僑陸佑對大學的捐助。從前用作開學禮及頒授學位典禮,現在仍會繼續用於舉辦高桌晚宴。國父孫中山亦曾於1923年在陸佑堂演講。
自2017年港大新落成的百周年校園啟用後,港大文學院遷離本部,本部大樓亦隨即翻新,現時屬於校園非公開區域,若要進入大樓內部,非港大師生要事先預約。
孫中山1923 演講後,與學生在大樓外合照。(歷史圖片)
陸佑堂是大學百年來舉行重要典禮場地。
【古蹟資訊】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外部
評級:法定古蹟
地址:薄扶林道香港大學本部校園
交通:港鐵香港大學站乘電梯到A1出口地面後,轉右沿小徑步行3分鐘即至。
【溫馨提示】
港大已實施參觀校園的遊客分流措施,分為個人參觀及參與導賞團的導覽參觀,兩者均需在「參觀港大」網站事先預約。
掃一掃,點擊預約港大官方導賞團參觀校園及本部大樓等古蹟
【古蹟的故事】
本部大禮堂 屋頂為何消失?
從香港大學本部大樓戰前的相片中,不難發現大樓禮堂陸佑堂,原有一尖角屋頂及窗戶,但現在已消失不見。
原來,是因為香港保衛戰期間,港大本部大樓曾被徵用為臨時醫院,在其後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食物及燃料嚴重短缺,驅使饑民把樓房的木材拆掉用作燃料,以至在重光後,陸佑堂、羅富國科學大樓、聖約翰堂等眾多港大建築物,都變成沒有屋頂的空殼。
直至1946年10月香港大學才復課,復課後同年曾舉辦頒授學位典禮,有記述當時典禮在上蓋被拆毁、地板被撬去作燃料之禮堂,即陸佑堂舉行。戰前禮堂四壁之金漆木框肖像,亦失去蹤影,要經過一段時期後才完成修復。
禮堂陸佑堂的屋頂在二戰時被拆走。
古蹟古鄉
民生
文化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