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宗教文化多元,有不少年代久遠的中式廟宇、以至教堂獲列為法定古蹟。中環些利街的「回教清真禮拜總堂」亦位列其中,全因它是本港最古老的清真寺。該清真寺於1915年興建,直至110年後的今日,仍然是本港穆斯林社群重要的禮拜和聚會場所,薄荷綠的外觀令其更見獨特。
本港首間清真寺位於中環些利街。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於1915年興建。
伊斯蘭傳入本港可追溯至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最早來港的外籍穆斯林多為東印度公司的海員,他們多聚居於中環荷里活道一帶。為滿足他們的宗教需要,些利街在香港開埠後8年便建立了一間小石屋大的清真寺。
到了約1915年,印度孟買商人捐款於同一位置重建更大、可容納達400名會眾禮拜的清真寺,滿足愈來愈多來港的伊斯蘭信眾。
禮拜堂拱頂有八角形彩色玻璃窗點綴。
混凝土和磚建成總堂 薄荷綠外牆為人注目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以混凝土和磚建成,布局呈狹長長方形,除了其薄荷綠色的外牆最吸引人目光,寺內建築也具有濃厚伊斯蘭特色,如用以召喚信眾禮拜的呼拜塔是典型清真寺的標誌。該寺的呼拜塔呈拱頂,塔頂有象徵伊斯蘭教的星月圖案。
而朝拜牆位於清真寺西面,朝向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沙地阿拉伯聖城麥加。另外禮拜堂的洋蔥形拱窗,外牆的幾何線條,與及內部八角形的彩色玻璃窗點綴的拱頂,均充滿阿拉伯特色。
內部裝飾充滿阿拉伯特色。
宣禮塔在禮拜前響聲以提示信眾。
證港穆斯林社群發展 2022年列為法定古蹟
中華回教博愛社執行委員會副主席張大恩介紹指,本港的穆斯林社群持續增長,時至今日達30萬人。回教清真禮拜總堂是本港首間清真寺,見證着本港穆斯林社群發展,因此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在2022年已列為法定古蹟。
他續指,總堂至仍然服務信眾,是本港穆斯林社群重要的禮拜和聚會場所。每逢周日下午也有教徒在總堂擔任義務導賞員,向大眾講解伊斯蘭文化。
張大恩指總堂見證港穆斯林社群發展。
【古蹟資訊】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
評級:法定古蹟
地址:中環些利街30號
交通:乘城巴3B、12、23、或40號,堅道孫中山紀念館下車,步行5分鐘即至。
【溫馨提示】
開放時間:
周一至四、六及日,10:00至18:00
周五,10:00至12:00、14:00至18:00
【文化小百科】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以《古蘭經》為本
伊斯蘭教又稱回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古蘭經》為基礎。在伊斯蘭教徒而言,男女是有別,故此禮拜廳都會分為男區和及女區,無論是進入清真寺參拜還是參觀,都要遵守嚴格的規定。
無論任何人,進入清真寺的地毯和禮拜廳前,除了要脫鞋,還要清洗雙腳;非穆斯林的女性,進入清真寺前需要包裹好身體,手臂、雙腿、背部和頭髮等「羞體」都須收藏好。
目前本港最常著名清真寺有三間,除了回教清真禮拜總堂,還有灣仔愛群清真寺和尖沙咀清真寺。另外在柴灣歌連臣角和赤柱監獄,亦有兩間規模較細的清真寺。另外些利街清真寺旁的教徒住所,亦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1915年的重建碑保存廟內至今。
古蹟古鄉
民生
文化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