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迎來「一百歲生日」的西營盤第二街公共浴室,因使用量低而決定於今年六月關閉,雖然關閉後相信不會清拆惟用途未定。該浴室由一幢木唐樓改建,樓高兩層,頂部亦保留曾用作燒煮熱水排氣的煙囪,二〇二〇年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該浴室見證着本港一八九〇年代鼠疫後的市政衞生的轉變。
第二街公共浴室今年6月起關閉。
設備陳舊使用率甚低 部門公布月起關閉
食環署早前公布,因第二街公共浴室超過二十年未有翻新,設備過時及陳舊,使用率甚低,去年男女浴室每小時使用量分別為六人及五人。加上考慮到在五分鐘步程內,已有二〇二一年完成翻新的水街浴室,故將於今年六月起關閉第二街公共浴室,並考慮改作其他合適用途。
早年西區唐樓環境較差未必設有洗手間,故政府設立公共浴室及公廁供居民使用,改善衞生。當中位於西營盤第二街及西邊街交界的第二街公共浴室,於一九二五年建成,該浴室樓高兩層,屬紅磚建築,並建於地台上。
建築外部呈粉紅色,浴室頂部亦保留曾用作燒煮熱水排氣的煙囪。位於地下的男浴室處有三十一個淋浴間,上層女浴室則設有三十八個。雖是獨立淋浴間,卻採「半開放式」設計,彼此間隔較矮,隔板只有145厘米高,洗澡時私隱度較低。而每年十一月至四月會供應熱水,其他月份則只有冷水提供。
浴室採「半開放式」間隔,私隱度較低。
標語提示淋浴前先鎖門。
現存唯一戰前公共浴室 具社會史意義值得活化
香港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總監張家榮表示,第二街公共浴室於二〇二〇年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惟用途已未能符合當下社區需要,故停用亦不算意外。惟他表示,該浴室關閉後雖然降低其歷史價值,但其仍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張解釋,該浴室是本港現存唯一的戰前公共浴室,與十九世紀末本港爆發鼠疫後的公共衞生有密切關連,有重要的社會史意義,因此他希望古諮會可考慮重新檢視評級,並建議活化時可保留浴室的間隔,讓市民未來到訪時仍可感受前公共浴室的情況,而非只保留建築的外貌。
食環署發言人回覆《我家》指,就第二街公共浴室關閉後的長遠用途,該署會與各持份者保持緊密溝通,現時沒有相關用途的定案。
張家榮促檢視第二街公共浴室的歷史評級。
女浴室位於上層,以戶外樓梯連接。
【古蹟資訊】
第二街公共浴室
評級:二級歷史建築
地址:西營盤第二街及西邊街交界30號
交通:於港鐵西營盤B2出口沿第二街往西步行兩分鐘即至。
【溫馨提示】
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7:00至9:00、下午4:30至8:30。該浴室將運作至今年5月31日。
【衛生有段古】
抗鼠疫推動 洗地洗白白
1894年本港太平山街一帶,爆發本港最嚴重的鼠疫。當年鼠疫傳染度高,有九成的致命率,短短4個月令逾2,500人喪生,直至1930年代才受控。
當年的太平山街區人口稠密,一間細小板間房迫滿幾十人居住,更有「人在床上睡,豬在床下躺」的情況,惡劣衞生令疫情急促擴散,只要一接近病者就感染,隨即出現發高燒病徵,甚至併發症喪命。
正因鼠疫的教訓,促使政府訂立《建築物條例》規定住宅標準。改善居住環境。同時為改善公共衞生,除了定期「洗太平地」外,亦興建了多間公立醫局、公廁及公共浴室,供居民使用,在中西區現時仍有4所公共浴室,除了第二街公共浴室外,還設於上環磅巷、華興里及西營盤水街。
1894年爆發鼠疫前人畜共居,衞生意識較低。(歷史圖片)
古蹟古鄉
民生
文化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