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7月中宣布撥出醫院道一幢二級歷史建築,予醫療人道援助機構共享基金會設立總部,為該百年歷史建築賦予新的使命。1921年,政府於該處興建兩幢街道清潔工人宿舍,其後輾轉用作露宿者之家及食物安全中心的辦公室。未來該總部除用作辦公室外,亦會提供國際醫療人道援外工作的學習平台,以推動深化國際交往的工作。
醫院道4號建築位處三角土地。
建於1921年 由兩座構成 近年曾予食安中心辦公
政府於今年7月15日宣布以私人協約的方式,將一幅位於醫院道四號的政府土地,連同該地段上現有的歷史建築物,以象徵式地價批予共享基金會作辦公室用途。政府發言人表示,批地建議將不會增加該用地的發展密度,除內部裝修及對現有建築物的保養工程外,基金會不會進行其他工程。會方亦須向古物古蹟辦事處提交保育管理方案,並在得到批准後,才可在現有歷史建築物展開任何修繕工程。
醫院道4號佔地逾千平方米,現有建築物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建於1921年,包括1座5層高的主大樓和1座1層高的附屬大樓,在當年原為清道夫及苦力的宿舍,主樓供當時192名工人住宿,附樓則為6名管工的宿舍。後來,該處輾轉成為露宿者之家以及市政署職員宿舍;在移交予共享基金會前,則曾用作食物安全中心辦公室,並在2007年進行大規模維修。
該建築曾用作食安中心辦公室。
共享基金會總幹事:7月已簽署交接文件
有別於該處過往原為紅磚原色的外牆,該處現在外觀髹上淡黃色彩,而建築物內部頗大程度上維持舊時格局,古典門框及麻石拱門亦被保留。2010年,古諮會將醫院道4號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共享基金會總幹事陳英凝表示,感謝政府讓基金會於具有特別歷史意義的社區設立全球總部,並於今年7月與政府舉行交接歷史建築的簽署儀式。她透露,該基金會計劃在保留建築原貌的基礎上,為該歷史建築物注入全新人道使命,成為兼具辦公與社區教育功能的全球總部,是中國人愛心與善行走向發展中國家的起步點,並為社區及青少年提供國際醫療人道援外工作的學習平台,推動深化國際交往合作。
共享基金會總幹事陳英凝
該樓1954年仍為苦力宿舍,此歷史圖於荷里活道公園展出。
醫院道4號未來將活化為共享基金會總部。(效果圖)
【古蹟資訊】
醫院道4號
評級:二級歷史建築
地址:西營盤醫院道4號
交通:西營盤站C出口,沿般咸道向東行10分鐘即至。
【溫馨提示】
醫院道4號已撥歸共享基金會作改建工程,現階段不對外開放。
【古蹟的故事】
1920年代風格建築 主樓附樓採對稱設計
醫院道4號位於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對面的三角土地上,令主樓及附樓的設計成一個對稱的建築。在主樓的基座設有一組三道拱門,拱門對開是原為管工宿舍的附樓。
根據古諮會的文件指出,這種1920年代風格的建築,在本港如今已相當罕見。由於其建築對稱性,它能夠獨立存在,毋須其他建築物來烘托或賦予其群體價值。該建築亦反映本港的市政服務歷史,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地方意義。
而附樓兩側則有磅巷及律打街樓梯包圍。市民可經樓梯由山下前往醫院道4號,而醫院道主入口外,磅巷樓梯亦連接附樓旁的一個小通道出口,可直抵基座。現時,該通道可通往4號地庫的醫院道公廁,該公廁現由食環署管理,並全日通宵開放,醫院道4號租予共享基金會後,亦會繼續供公眾使用。
主樓地庫闢作公廁,可經磅巷樓梯進入。
古蹟古鄉
民生
文化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