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頭角抗戰文物徑,早於2021年由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等多團體合作提出。透過遠足徑串連抗戰時各基地、交通站遺址及紀念碑。計劃文物徑全長12.9公里,擬分兩段,首段(即A段)長約5公里,包含四個現有及策劃設立的紀念設施。
【A段 第一站】
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羅家大屋)
今次為大家介紹是文物徑的A段。第一站是沙頭角石涌凹羅家大屋,其以五間並排相連房屋組成,面積6,000多平方呎,耗時5年活化為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2022年9月啟用。
日佔時期,大屋因屋主羅氏一家全力投身游擊隊抗日工作,令該處成為港九大隊的活動基地及交通站,是本地現存少數能見證香港抗戰歷程的建築物。2010年,大屋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沙頭角羅家大屋是擬建文物徑起點。
館內展出通訊電台等抗戰時文物。
【A段 第二站】
羅屋村聯防自衛隊部遺址
1941年12月,抗日游擊隊進駐南涌羅屋村,留下英勇的歷史痕跡。羅屋村不但是「香港抗日一家人」羅氏族人的原居地,更是當地聯防自衛隊的成立地。
自該地成立以後,共有50多名隊員的聯防隊一直配合游擊隊工作,維持地區治安,貢獻極大。可惜的是,曾成為聯防自衛隊部的羅屋村羅家祖屋遺址,因年代久遠已告倒塌。
羅屋村聯防自衛隊部遺址現況。
【A段 第三站】
擬建南涌亭三三事件紀念碑銘
1943年3月3日,近百名日軍包圍港九大隊政訓室在南涌老龍田晏台山的駐地。當時駐地只有11名非武裝人員,但他們仍然無懼與日軍展開激戰,史稱「三三事件」。
2022年10月,香港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的考據隊苦經考據後,終確認該政訓室遺址。其位於老龍田晏台山密林深處的溪谷旁,現場仍有石堆及構建物殘骸等遺跡。
三三事件發生地點老龍田位於山上,團隊建議在山下的南涌亭,設三三事件紀念碑,作為文物徑參觀點。
文物徑擬南涌亭設碑紀念「三三事件」。
考據隊2022年確認老龍田政訓室位置。
【A段 第四站】
鹿頸村南鹿民主聯合鄉政府遺址
鹿頸村是新界首個抗日民主鄉政權的成立地。1945年初沙頭角南涌、鹿頸共12條鄉村,組成南鹿民主聯合鄉政府,配合游擊隊的工作,組織民兵站崗放哨,並建立交通站及情報網,監察日軍行動。
當時,鄉政府的辦事處設立在鹿頸村上圍。時至今日,鹿頸村除有村民居住的現代村屋外,還保留多間破舊的的磚瓦屋。另外,鹿頸山崗上還有日軍機槍堡及觀測台遺跡。
鹿頸村是抗戰時南鹿民主聯合鄉政府所在地。
【遊走抗戰文物徑(上)】
為保育及發揚本港的抗戰歷史,多個團體近年積極提出建立沙頭角抗戰文物徑,以串連多個與抗戰相關的歷史遺址及紀念設施。今年4月,政務司司長聯同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實地考察文物徑。各界人士希望在今年抗戰勝利80周年獲落實。《我家》先睹為快,一連兩集帶大家試行這條意義重大的文物徑。
【傳承抗戰歷史 有助弘揚民族精神】
今年4月7日,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聯同「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多名成員,一起到沙頭角抗戰文物徑的選址考察。
本身是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的立法會議員劉智鵬,一直推動文物徑的確立。他表示,除了沙頭角抗戰文物徑,未來亦計劃在西貢及大嶼山建設全新的抗戰文物徑。他期望藉此令抗戰相關歷史建築更受重視,將未評級的建築變有評級。
劉深信,抗戰勝利對年輕人也有着重要啟示,並表示希望透過傳承抗戰歷史,燃起年輕人的民族精神。
劉智鵬(左二)早前與陳國基(左三)考察文物徑。
古蹟古鄉
民生
文化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