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臺道及馬頭涌道交界的宋王臺花園,屬本港極具歷史價值的公園。據歷史記載,宋朝末年帝昰、帝昺二帝被元兵追迫而南遷,曾駐驛於海濱「聖山」的小丘之上。相傳1279年元兵滅宋後,元人於小丘之巨石上刻「宋王臺」字,以紀念宋朝二帝在港的這段歷史。
1920年代聖山上的宋王臺石,已是觀光名勝。(歷史圖片)
其後,二戰後政府於「聖山」原址以西興建宋王臺花園,並將此巨石削為四方形,移置園內,公園於同年冬季落成。
現在擺放刻有「宋王臺」三字巨石的宋王臺花園,並非宋王臺原址。比現有存石大兩倍的宋王臺原石高35米,原位於九龍灣一處名為「聖山」的小山崗上。
宋末二帝短暫停留聖山上
南宋末年,元軍南下,宋室節節敗退。據史載,當時年僅八歲的宋端宗趙昰,與其七歲弟趙昺在大臣護送下南逃至廣東一帶,曾駐蹕(音筆,指古代帝王出巡的交通安排)於九龍一帶的「官富(鹽)場」。
當時九龍灣沿岸是鹽業重地,二帝短暫停留於聖山上。後人為紀念此事,在山上巨石刻下「宋王臺」三字。惟刻字具體年代已不可考,但旁側「嘉慶丁卯重修」字樣顯示其在1807年已存在。
宋王臺花園於1959年落成並對外開放。(歷史圖片)
日軍炸山巨石斷裂卻倖存
到了香港淪陷期間,日軍為擴建啟德機場炸毀聖山,巨石斷裂卻倖存。戰後為騰出土地擴建機場,聖山被移平成為前啟德機場客運大樓的一部分,當時政府將原石中有刻字的部分切割下來遷移至現址,並於1959年建成宋王臺花園並正式對外開放。
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指,宋末兩名幼主移港的歷史為人熟悉,該段宋朝歷史亦可說是本港首次出現在中國的歷史視角之中,而2014年沙中線工程,在宋皇臺站掘出聖山區域的宋元古井,足證當地有人聚居。
公園內另設九龍宋皇臺遺址碑記。
2014年沙中線工程,在宋皇臺站掘出聖山區域的宋元古井。 (歷史圖片)
開創保護本港古蹟的先河
丁新豹又指,1898年因應發展聖山周邊採石活動盛行,華人領袖何啟擔心危及遺蹟而發起保存運動,促成政府於1899年通過《保存宋王臺勝蹟條例》,開創保護本港古蹟的先河,更被稱為本港首次保育事件。在20世紀仍有不少文化人士會到聖山宋王臺吟詠詩詞,令該處增添一層遺民的文化色彩。
丁新豹指19世紀有關行動,創保護本港古蹟先河。
【古蹟資訊】
宋王臺刻石
評級:未有評級
地址:九龍馬頭涌宋皇臺道及馬頭涌道交界,宋皇臺花園內。
交通:宋皇臺港鐵站D出口步行約8分鐘
宋王臺刻石移至宋王壹花園內擺放。
【古蹟的故事】
一個字探索歷史 宋王臺定宋皇臺?
宋王臺花園內除搬來被工人切成長方形的宋王臺刻石外,公園內亦增設石碑,刻有由著名史學家簡又文撰寫的九龍宋皇臺遺址碑記,記錄宋王臺的前塵往事。
當中特別提到他認為宋王台三字中的「王」字應為「皇」,因元修《宋史》將二帝列為「二王」致誤。在元代起一直有看法認為,宋代最後兩位皇帝,帝昺及帝昰都是宋室流亡時分別自立為帝,並不算正統皇帝,因此便用上「王」,反映他們並非正式皇帝。
簡又文認為,該公園應以「宋皇臺」為名,以正史實,與刻石上「宋王臺」三字有所分別,而其後旁邊的街道及港鐵站,亦跟從正名為「宋皇臺道」及「宋皇臺站」。
宋王臺的前塵往事多年來均引發熱議。 (歷史圖片)
古蹟古鄉
民生
文化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