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及衞生局去年九月於葵青區成立首家地區康健中心,期望日後在各地區亦可相繼設立,以推動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及健康服務,減輕人口老化下醫院和專科門診醫療負擔。惟開辦已逾一年的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營運首10個月服務人次少於30,000、僅達預期目標62%,有地區人士認為,是中心欠缺宣傳及選址錯誤所致。
葵青康健中心首10 個月服務人次遠低於預期。
葵青康健中心,轄下還設五個附屬中心及一個服務點。
地區康健中心首次於2017年的《施政報告》提出,旨在為市民提供轉介接種疫苗等服務。而葵青地區康健中心,是全港首個基層健康護理中心,由政府出資成立並交由非政府組織營運,實行醫護界及社福界協作服務。
每日服務不足百人 18至24歲組別最少
現時葵青區主中心設於葵興站旁的九龍貿易中心二期30樓全層,並於區內開設共六間附屬中心及服務點,分佈於長亨邨、長青邨、荔景邨、葵聯邨、石籬(二)邨及大窩口社區中心。
雖然康健中心在區內網點完善,惟根據食衞局最新數字,截至今年七月,康健中心登記會員人數僅有不足6,400人,佔葵青區約51萬人口中僅1.3%,當中長者佔逾一半,18至24歲組別最少,僅錄得26人登記。
康健中心提供健康評估及健康管理資訊。
慢性疾病管理服務首10 個月,僅千餘人次使用。
局方原先預計中心每年可服務55,000人次,當中包括20,000人接受健康推廣、諮詢及輔導服務或健康風險評估,另外35,000人則接受慢性疾病管理及社區復康服務。惟營運首10個月整體使用人次亦只有不足30,000人,據《我家》記者計算,即整個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網絡及資源,平均每日只服務不足約95人,僅剛剛多於原來目標人數的一半。
麥美娟點出選址問題 盼中心提高應變能力
新界西立法會議員麥美娟向《我家》表示,地區康健中心使用率不足主要由於座落於商業大廈的高層,除了上下班的人,是一般街坊不會時常到訪的位置,加上缺乏宣傳,因此中心資源未能善用。她直言,有街坊一直都不知道有中心資源可以運用。
她直言,體諒康健中心成立初期正值新冠疫情爆發,因此中心未能把握時機做好預防疾病推廣而打響名堂。她希望中心能汲取今次經驗,提高應變能力,如在近期季節性流感疫苗注射方面做好推廣,長遠而言康健中心亦需改善跟地區人士及各部門合作,發揮好地區統籌角色,做好預防疾病的功能,特別在疫情陰霾下,舒緩區內公立醫療系統壓力。
麥美娟希望中心做好推廣。
深水埗黃大仙中心 明年後年投入服務
繼葵青區成立康健中心後,深水埗及黃大仙康健中心預計分別於明年和後年投入服務,分別位於石硤尾邨第六期零售設施二樓及正在興建的鑽石山公共屋邨發展計劃第一期,即前大磡村用地。
食衞局發言人回覆《我家》指出,深水埗及黃大仙康健中心的營運服務合約已於今年九月批出,同時當局正就十一區規模較小、屬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徵求建議書,以期於2021年開始營運「地區康健站」的服務。
對於葵青地區康健中心成效問題,食衞局發言人表示,葵青地區康健中心至今已連結約100名私營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包括醫生、專職醫療人員及中醫師等;在醫社合作方面,亦已與區內超過30個非政府機構達成合作協議,包括相互轉介會員及機構活動協作。
中文大學研究團隊需在康健中心首營運期三年內,負責監察和評估中心的服務,並於2023年首季向政府提交終期報告。
深水埗康健中心設於石硤尾邨,預計明年啟用。
【科技設備醫療用 邊打機邊做運動】
實際服務人數遠低於預期,葵青地區康健中心行政總監陳燕萍解釋,受疫情影響,葵青地區康健中心僅能維持有限度服務,未來會多加宣傳,包括增設更多街站、商場展版及派傳單等吸引居民使用。
陳燕萍表示,中心內設有將科技運動與醫療結合新概念設備,例如科技運動是以虛擬實景和電腦應用的遊戲,作為運動的媒介,利用遊戲控制器及簡單運動器材,增加運動吸引力,以提供肌能、認知及社區生活技能等多方面內容,從而提升治療效果。
從中,護理人員可透過分析每次訓練的數據記錄,了解使用者的身體狀況及健康進度。而中心亦有多項科技運動的器材,讓市民模擬在街外環境如樓梯、超市等進行復康訓練。而透過互動復康器材,也可訓練長者使用肌肉的運動能力及認知能力。
中心舉辦提升長者運動能力的活動。
【葵青地區康健中心】
小統計
葵青區總人口
逾510,000人
首十個月登記會員人數
6,390人
預計每年服務人次
55,000人
首十個月實際服務人次
28,501人
健康諮詢推廣預計年服務人次
20,000人
健康諮詢推廣首十個月服務人次
27,178人
慢性病管理預計年服務人次
35,000人
慢性病管理首十個月服務人次
1,323人
我家焦點
民生
生活
荃灣葵青離島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