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塑膠污染嚴重,環保人士阿平不時到各區清理沖到岸上的海洋垃圾。本月中,他先後於西貢三星灣及清水灣附近石灘,地氈式執拾垃圾,除找到發泡膠、膠樽、飲管、鋁罐等常見海洋垃圾後,更發現逾500條膠索帶,認為事件有可疑。
上月10日(11月10日),阿平先在三星灣旁一帶石堆中共清理44條粗膠索帶。在12天後即22日,他到清水灣海岸淨灘時,更發現多達462條廢棄塑膠索帶,而且大部分索帶都是黃色及白色,情況不尋常、令人憂慮。
阿平指兩次淨灘拾逾500 條索帶,認為事件不尋常。( 受訪者提供)
三星灣清水灣附近發現
據他觀察,兩個海灘附近一帶當時沒有工程進行,因而不見有索帶留下,而數月間他曾到訪不同海岸,唯獨在西貢三星灣及清水灣泳灘附近,發現有大量棄置索帶,當中大部分以粗索帶為主。
他懷疑是工人更換沙灘防鯊網時,剪開索帶後沒有適當處理,引致廢棄索帶隨水流沖上岸,或因海浪沖擊防鯊網索帶,導致索帶斷裂。
事後,他電郵通知康文署及環保署,以了解是否泳灘相關工程肇禍,並直言:「膠索帶雖然便利,但經風吹雨打歲月摧殘,膠索帶會逐漸斷裂,最終導致部分膠索帶會落入海中,成為禍害海洋生物嘅元兇!」
索帶多於石灘出現,以粗索帶為主。( 受訪者提供)
11 月22 日,清水灣海岸發現462 條廢棄膠索帶。( 受訪者提供)
防鯊網扣海底防潮漲甩脫
《我家》記者翻查政府文件,發現在冬季期間,康文署會劃分出會否保留防鯊網的泳灘,個別泳灘包括阿平發現索帶的清水灣第一灣及三星灣,均屬在冬季時會拆除防鯊網的泳灘,以便維修和清潔防鯊網,即有可能索帶是早前工人拆除防鯊網時遺下。
防鯊網用高韌度尼龍製成,一般會以不銹鋼鈎及索帶扣住海底,以防潮水漲時會甩脫,網的最上面套在黃色膠管及勾套在岸邊固定浮波,令防鯊網可構成一個由水面至海底的保護網。防鯊網及相關繫繩需要定時更換,而免受到強勁海浪拉扯致破損。
研究組表示,塑膠垃圾影響綠海龜生存。
防鯊網一般會以不銹鋼鈎及索帶扣住海底, 以防潮漲時會甩脫。
污染嚴重源環保意識薄弱
香港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向《我家》表示,海洋塑膠污染問題日趨嚴重,源於亂拋垃圾及公眾環保意識薄弱所致。
他直言,因索帶等塑膠垃圾漂浮不定,難以成為沙灘附近海洋生物的居所,加上塑膠垃圾不會分解,並會吸收海面油污,除污染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外,更會有魚類因錯食塑膠難以消化而死亡,而索帶等亦會纏住海洋生物令其難以脫身,導致受傷及死亡。
莊更警告,一旦大量垃圾堆浮於海面,會阻礙海面吸收陽光,遏止海藻生長,令海洋生物缺少食物,最終亦會令水面被遮蓋,以致難釋放沼氣而導致海水發臭,令海洋生物集體死亡。
11 月10 日,阿平在三星灣一帶共清理44 條膠索帶。( 受訪者提供)
方國珊促康文署展調查 並籲各方加強清理行動
對於有保育人士質疑康文署泳灘工程,或屬海洋污染之源由,西貢區議員方國珊透過《我家》指出,十分重視事件,認為康文署應立即展開調查,倘發現涉人為疏忽,必須責成承辦商立即糾正,並訂立改善措施,防止再有索帶遺留在海中造成污染。
她續指,留意到多個義工組識,無私為海洋、海灘清理垃圾,減少污染及保護海洋生態。因此,她呼籲政府相關部門,包括環保署、食環署、海事處,漁護署,等協助義工及提供支援,部門亦應加強清理行動,避免再有一些海岸成為「三不管」,以令大量垃圾在海灘上堆積。
方國珊表示,十分關注事件,促康文署展開調查。
【瀕臨絕種海龜 易誤食海洋垃圾致死】
瀕臨絕種的綠海龜,是唯一已知在本港繁殖的海龜品種,但海洋塑膠污染日趨嚴重或影響其在港棲息生存。
除早前有海龜罕有地在沙田城門河及大埔林村河徘徊,城市大學臨床動物醫學系及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月更透露,早前協助漁護署處理兩隻綠海龜屍體,經解剖後,留意到其食道、胃部同腸道有海洋垃圾,其中一隻雌性未成年綠海龜,更因誤食塑膠垃圾而導致腸道阻塞及穿孔。
市民切勿亂拋垃圾
過程中,團隊除發現綠海龜消化道的異狀,亦留意到龜殼同脊椎有異常。雖然屍體腐爛,未能百分百確定死因,惟解剖結果印證,海洋垃圾對海龜的影響相當嚴重。團隊指出,海龜及其他海洋動物容易誤食海洋塑膠垃圾,或被人類棄置的魚絲魚網纏繞,最終導致死亡,提醒市民切勿亂拋垃圾。
「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隸屬香港城市大學傳染病及公共衞生學系及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據其專頁介紹,利用放射學技術如電腦掃瞄、磁力共振及立體掃瞄,為於香港及世界各地水域擱淺的鯨豚進行影像解剖,同時配合傳統解剖找出其死因及生活史,從而為管理本港水域、保育動物及制定相關政策提供科學根據和基礎。
發現索帶位置
我家焦點
西貢
民生
生活
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