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個無其他玩意,最興奮就可以出去舞獅,好熱鬧。」祖家為屯門藍地新村的陳嘉輝,在這訊息爆炸的時代中,依然常懷念小時候「蒲」新德堂花炮會,與龍獅作伴成長的歲月。現時,45歲的陳嘉輝教授舞獅,除肩負傳承文化使命,亦盼望促進城鄉交流。
在屯門仍未變成新市鎮前,區內不少漁民、農夫和商戶都祈求天后娘娘帶來家宅平安與好運。陳嘉輝的祖父母在藍地經營冰室,他們篤信天后,更與商戶自組「恆豐堂花炮會」。
獅王累積收近2,000「小獅」。
從小受圍村文化薰陶
長大拜名師學舞龍獅
花炮會對於城市人而言是陌生的概念,卻是上一代屯門人的集體回憶。同樣地,舞龍舞獅是村內喜慶節日的賀誕常客,令陳嘉輝著迷。「每年最期待就係天后誕前舞獅、打鼓,一年一度,好興奮。」
陳嘉輝從小受圍村獨有文化薰陶,長大後更拜師學舞龍獅,曾向「一代獅王」夏國璋學藝,其後前赴新加坡,向夜光龍第二代傳人易榮源學舞龍獅。
陳嘉輝自小為舞獅傳統著迷。
1994年,陳嘉輝正式帶領新一代龍獅少年,四出表演舞龍舞獅,傳承充滿凝聚力的傳統文化。六年後正式成立「陳嘉輝龍獅團」,至今累積學員接近2,000人,正式斟茶拜師的入室弟子超過100人。
陳嘉輝說,舞獅可促進城鄉交流。
習武可強身健體,守護家園。
香港首富李嘉誠籌建的慈山寺佛教博物館開幕,陳嘉輝的龍獅隊一行過百人亦在旁演出。陳嘉輝形容,近年最具代表性的一場表演,是2017年慶賀回歸20週年活動中,在元朗球場統籌並指揮108條金龍舞動。短短十幾分鐘,全場女童軍排列成20的字眼。「見證香港輝煌時代,好想香港人多回顧以往快樂的時光,繼續正面向前行。」
慈山寺佛教博物館開幕,主人家誠哥替醒獅點睛。
凝聚港九新界青年練習
走入27條鄉村體驗生活
「有獅頭、獅尾、大頭佛、鼓手和鈸手等角色,好似夾Band一樣。」陳嘉輝認為,舞獅除了是一種文化傳承以外,更是城鄉交流的舞台。龍獅團有來自港九新界的青年,以練習舞獅為共同目標,陳師傅同時帶領孩子們走入新界27條鄉村。
「唔使淨係喺電視上睇人吃盆菜,仲可以親身體驗圍村盆菜,走訪鄉郊宗祠廟宇,認識何謂『村長』,一般城市小孩難得一見。」他認為凝聚不同背景的孩子,透過切身感受才能了解傳統文化精髓所在。
回歸20 週年, 陳師傅指揮108 條舞龍,打破世界紀錄。
慈山寺表演時所用的金龍,現放館內坐鎮。
義不容「遲」
接濟朋友關懷弱勢
陳嘉輝的武館紥根在屯門河旁的工業區,踏進武館的正中央,掛著有姐姐為他題的一個「義」字。陳嘉輝緊隨強調說:「仁愛義忠信是我們的館訓,義氣行先,冇義氣咩都唔使講」。
他補充,義就是「當徒弟、朋友有事,盡所能協助」。因此,他特別提及疫情期間,感恩膝下弟子們彰顯多年來的教導,「有徒弟失業,一家幾口『無飯開』,一班師兄弟自發拿著大堆物資探訪,甚至遞上幾千元現金作心意。」
疫情期間,陳師傅也不忘率領龍獅少年們,多次到社區派發抗疫物資贈基層家庭,「要佢哋體會人間疾苦,懂得憑一己之力關懷弱勢社群。」
雖然龍獅團一整年的表演活動大大減少,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但陳嘉輝依然樂觀積極面對,感染徒弟們堅守努力的成果。陳師傅這陣子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是:「好快可以舞到唔停,大把表演排隊等我哋!」
陳師傅在訪問中特別答謝善心人吳鎮明,疫情期間捐贈100萬港元,支持會內龍獅文化傳承。
陳嘉輝說,館訓是仁愛義忠信。
龍獅爸爸
品德言行事事關心
陳師傅是「龍獅爸爸」,關顧弟子的品德言行,亦關心他們生活中大小事。問及教育現今世代「港孩」的巧妙之處,陳嘉輝回答說:「師傅也是家長的角色,嚴格教育,但同時要從他們的角度思考,徒弟吃什麼,師傅都吃什麼,生活上是處於平等關係。」
從訓練到表演,以至海外比賽交流,陳嘉輝都貼心照顧學員的飲食,不但讓學員在其餐廳食飯,偶爾他會親自下廚,水果、涼茶、花旗蔘茶一一照顧周到;練習到深夜時,讓他們在獅館留宿,要回家又沒有錢的,他親自做司機接送回家;病倒的學員亦得到師父送上中藥。
龍獅爸爸待徒弟如子。
「很多徒弟家庭環境不好,坐車也沒有錢。」
訪問當日,陳嘉輝仍不忘打點龍獅少年的午餐,讓徒弟廚師安排膳食。「很多徒弟家庭環境不好,坐車也沒有錢,我想令他們覺得受重視。只練舞龍獅,關係不會長久,感到『家』的溫暖才會留下,願意留下的,最少有一半機會不學壞。」
現在,亦有來自馬來西亞的總教練KK輔助陳師傅,他是孩子們的大哥哥,「20歲左右,在一場香港比賽認識陳師傅,隨即加入龍獅團,和其他師兄弟一齊成長。」
師傅用心教,弟子用心學。
總教練KK 擔任龍獅團的大哥哥。
【兩代少年 汗灑梅花樁】
春日艷陽天,屯門藍地一所空置校舍外,一眾少年全神貫注練習,期間有幾位師兄回來幫忙加操。這幾個「老前輩」雖然未有全身繼續投入舞獅,但依然在社會不同崗位上,將陳師傅的教導好好發揮出來。
師兄弟齊齊練功,感情要好。
舞動自信
古國基(左):「曾因身形封閉自己,幸有師傅和師兄們不斷鼓勵,令我重拾自信。」
古國良(右):「舞獅令我同細佬成長唔少,一齊訓練令關係更親密。」
銘記教誨
陶皜訊(左):「宜家做緊工程,不時會免費幫老人家維修,是師傅教導的做人態度。」
譚俊業(右):「一有時間就會返團幫手,見證師弟們的成長,是有意義的傳承。」
封面故事
文化
專訪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