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事物總是吸引不少人欣賞和追求,這個道理自古皆然。穿著屬生活中基本而且重要一環,是故有所謂「人靠衣裝」,但假如身穿的衣著與社會主流所追捧的不一樣,你又會否繼續堅持?今時今日,原來仍有人堅持接近四年只穿傳統漢服,身體力行讓大家認識漢服背後的文化和意義。
在九龍城寨公園的一隅,有一位古風女子穿著只會在電視劇看見的服飾,有人會以為這是韓服、又有人會以為是日本服飾,但其實這正是我們傳統的漢服。
柑柑表示,身穿漢服須表現自信。
搬屋斷捨離 丟晒所有時裝
今次接受訪問的漢服愛好者柑柑,字嵐玉,接觸漢服已經有十年以上的時間。提到為何會接觸漢服,柑柑直言是通過遊戲,接觸到古風的圈子,無意中亦都接觸到內地當時的漢服圈子,看到他們活動的照片,就覺得很漂亮。當時並沒有想太多,但後來看到他們的活動以及所描述的文字,就愈看愈沉迷。
「既然我也沒有時裝,那麼正好每一日都穿著漢服」
柑柑亦都提到,其實自己並不是一開始就經常穿著漢服,亦都沒有很多套的漢服可以輪換,頭幾年都是因為活動和聚會才穿著。至於為何後來會下定決心,柑柑笑言是因為一次搬屋,「每次的搬屋都是一次大型的斷捨離,在決定捨棄甚至衣服時,我決定捨棄所有時裝」。她表示「既然我也沒有時裝,那麼正好每一日都穿著漢服。」
對於由初初接觸,再去完全捨棄時裝、堅持只穿漢服,柑柑就說,「當時我看到內地的古風圈子,不少的漢服同袍都十分享受自己身穿漢服的這件事,再看看我們很多鄰居,都有自己的民族,都很愛護自己的民族、服飾」,當時柑柑腦海就浮現出一個問題問自己,就是為何我們甚至好像沒有民族意識,不熱愛華夏文化?
自從發現漢服的美,她認識更多事物並希望推廣傳統文化。
與漢服相互配襯的飾物髮簪。
盼守護體系 做好服飾傳承
「就好像鄰近的日本、韓國、甚至台灣的原住民,他們也是很愛護自己的民族,對自己的民族傳統、服飾也是很自豪,印尼、泰國也如是,而我們是漢族,但為何我們偏偏沒有自己的服飾和民族傳承?」在這點疑問之下,柑柑就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經過一輪思索,柑柑表示,「我明白有很多的歷史因素,這不單單是民族服飾體系的傳承,還有不少傳統文化、技術和工藝。是不是這些傳承斷絕了,我們就要放棄?」她強調,嚴格而言這些工藝都不是被時代拋棄,而是人為因素而沒落,那麼我們更應該重拾這些傳統。
當時我問自己:「為何我們甚至好像沒有民族意識?」
北京、四川、福州等地,一些少女身穿漢服祭祀花神。(資料圖片)
懶理他人目光 自信帶來氣場
「一開始當然是因為服飾漂亮而開始漢服這條『不歸路』。漂亮當然是一塊敲門磚,但到後來我更能發現漢服的美,認識更多的事物。」
心慕明代風格
漢服這個概念很廣泛,廣義上而言可以追溯到軒轅黃帝,但按現時標準就是皇朝以漢文化為主、追溯到先秦、漢晉、唐宋明都是漢服的服飾體系。華夏文化不是由地域局限,而是視乎社會整體推崇哪種文化。
提到個人喜好,柑柑個人偏向明制,而她部分同袍偏向宋制,因為穿著起上來看似日常服飾,比較容易接受。以香港而言,以宋、明比較多;至於漢秦比較少,就是因為出土文物比較少,可以做的考究亦比較少,現時認識到的秦漢制也只是基於西漢辛追夫人的一款。
辛追夫人素紗襌衣,是秦漢制漢服目前唯一參照物。
「就算其他人以不同的目光看我,我也不會介意」
在對漢服沒有認識的市民眼中,就算這種是傳統服飾,也難免會被視為是奇裝異服,柑柑又是如何應對?她直言:「我自己性格是,我自己做得正確,就算其他人以不同的目光看我,我也不會介意,畢竟我的衣著與其他人正是不同,你沒有穿著過會感到好奇也是正常的事。」
她表示,身穿漢服自信是相當重要,假如對自己身上穿著的衣服沒有信心,愈想就會愈畏懼,儀容不大方,才會令到漢服不漂亮。
盼部門機構支持推廣 一洗「等同Cosplay」誤解
柑柑目前已經與志同道合者,組成非牟利組織「漢服香港」,以便在香港推廣漢服。柑柑直言有着不少困難,例如想在有文化氣息的地點拍照,但可以符合條件的景點不多,如洋溢文化氣息的日本韓國街頭小巷,在香港就比較少見;再者,管理員多數拒絕穿著漢服人士「入場」,更遑論拍攝。
柑柑續指出,組織的成員曾到不少學校舉行座談,亦有舉行試穿活動,但推廣單靠他們是不足夠的,她感慨暫時沒有得到任何部門或機構支持。「相比起內地的漢服組織,他們都會和當地的縣又或者是市政府合作,在每一年的花朝節包起整個的場地進行祭花神、推廣漢服以及相關文化的活動」,柑柑直言「假如政府可以與漢服組織合作,那麼對漢服推廣必然是利大於弊。」
她說,漢服的興起不單單是衣著,還有頭飾、耳飾等等,當中涉及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古老的技術,所以甚至玉器、木石、古玩都可以與漢服有關。漢服的出現正正就可以將傳統文化的接班人年輕化,但首先終究也要令公眾明白,漢服並不是一種Cosplay,而是我們的民族服飾。
一群志同道合者, 參與以漢服為主題的商演活動。(受訪者提供)
【中華兒女多奇志 不愛時裝愛古裝】
高古值潛力
民眾慶祝花朝節。一批又一批孩童體驗中國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說不定當中有人將來是廿一世紀畢昇。(資料圖片)
史風再起時
少女穿漢服祭祀百花花神。花朝節就是「百花生日」,一般定於農曆二月十五日。至於起源,則未有定案,一說為春秋、一說為唐代。(資料圖片)
花好月又圓
花朝節昔日地位一度堪比中秋節,而當令小吃就是「花糕」。大飽口福前,不妨首先「穿越」到市集喝一杯茶。(資料圖片)
封面故事
文化
專訪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