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設計師余嫿(Mary),精於穿衣之道,日常服飾從不落俗套,尤其愛好旗袍。近年,余嫿更將旗袍同現今潮流結合,一步一步成為國際著名的當代長衫設計師,並擁有自己的品牌。
莫欺少年窮
起跑線上自強不息
襁褓之年多風雨,Mary一歲父母離異,在單親家庭中成長。八歲隨母親從雲南來港當新移民,寫、聽、講完全一竅不通,她自感與聾啞人士無異﹕「英文科老師因我成績低,唔太鍾意我,中文科考試我以簡體字作答,結果俾老師扣咗四十分。」曾經一度難以融入同學的圈子,但她從不埋怨,想盡辦法改進﹕「自小母親循循善導我凡事應先自省,做個好女孩。」
Mary的母親曾經飽受病魔困擾,只靠一、二千元月薪過活。直至Mary中五畢業那年,有了自立能力,便馬上以繪畫賺錢幫補家裡開支,並半工半讀完成沙田賽馬會體藝中學的七年課程。
貫徹傳統手藝,保留旗袍特色,同時加入如蕾絲、透視等新材質元素,令人眼前一亮。
愛傳統文化
創意大腦滿中國風
後來,她入讀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修讀時裝設計同時兼做兩份兼職,漸漸捱壞了身體,有次在街上暈倒﹕「身縱然攰,但係快樂嘅,因當時兩份兼職都同我醉心嘅時裝設計有關。」
從前的辛酸,她淡然待之,對於昔日的課程內容,她卻談得興緻勃勃。當時接收的知識未有觸及旗袍設計,但她表示在眾多設計風格當中,偏好中式文化藝術﹕「由細到大,好鍾意擺中國元素喺我嘅設計裡面。」這份喜愛,確立Mary往後設計事業的基礎。
「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去年獲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心慕中國文化,始終如一。
推廣唔留力
與政商界人士合作
旗袍,予人感覺就是老文化,但Mary覺得旗袍是香港人與傳統文化的連繫。「20、30年代,嫲嫲、婆婆都曾經著過旗袍、長衫,細個睇過佢哋嘅相,覺得好靚,成為咗情意結。」為令旗袍一如相片一代代流傳,Mary推廣旗袍文化不遺餘力,與不少政商界人士合作﹕「最難忘為領事夫人、愛爾蘭同韓國夫人度身設計旗袍,合身嘅剪裁配合國家元素色彩。」是受接納、獲認同的肯定。
在新舊交織的時代,Mary揣摩出當代時尚旗袍「範式」,這些年來以創新設計吸引不同年齡階層的女性加入旗袍行列﹕「設計當中最困難的是,要在傳統旗袍裡創新,但又要在經典、美感和創新三者之間取平衡。」她舉例說,如採用牛仔布料代替傳統的棉麻真絲,又或自家設計數碼印花,但依然保留傳統的優雅旗袍形態,每次設計新款都是一個挑戰。
不斷努力付出,換來一次又一次的肯定。
教人係會用手,但內容唔會留一手。
為Hip Hop妹增添動感
為失明婦留住感動
「我相信好嘅設計,會令女性喜愛旗袍」,Mary希望吸引更多年輕女士,令更多人認識、發現旗袍的美,「任何藝術都需要有文化背景,先可以走得更遠﹔只有令佢哋接觸、了解,先可以激發佢哋產生興趣,從而追求。」
香港為中西文化彙聚之地,衣著文化多受西方影響。Mary以中西元素結合,設計出時尚、年輕化的款式,同時在中學校園及不同社區計劃做推廣﹕「曾得柴灣青年廣場邀請,為『旗袍.新裝』慈善秀活動設計旗袍,見到年輕少女穿起人生的第一件旗袍,大跳HipHop覺得好新奇」,加深她以新舊交融的方式,傳承香港本土文化與精神的決心。
她又曾經為一批失明女性製作旗袍,最感動聽見一句:「雖然睇唔到,但係我人生最感動的時刻。」Mary認為能夠再每位女生的青春年華,製作人生第一條旗袍,留下倩影,就是感動時刻。
曾與香港失明人協會合作,為六位失明人士媽媽設計旗袍。
為愛爾蘭領事夫人設計的旗袍,展現愛爾蘭的綠色元素。
展現女性魅力
簡練優雅均衡
清末民初,在北京街頭上常常可以看到穿長袍的人。這長袍又叫「旗袍」,男女皆穿,是百姓們平日生活中的便衣。
Mary認為旗袍的歷史,就是一部「近代女性史」。旗袍當初的出現,展現女性魅力,打破文化中保守陳規陋習,風格趨於簡練、優雅,體現女性身形的自然、均衡之美,而非時下鼓吹「瘦才是美」﹕「旗袍在裁剪上凸顯女性身材、立體感,又沒有西方那樣袒胸露背﹔玲瓏浮凸而藏而不露,呈現性感線條。」她指「有肉地」、身材豐滿的女士,穿上旗袍「先好睇」。
支持傳統,也支持創新,修訂自家設計數碼印花。
旗袍展現女性魅力。
事實上,哪個女性不愛美?所以任何身形的女士,都可以擁有合身的旗袍。適逢今年香港回歸祖國25週年,Mary能為香港首位海關女關長設計旗袍,以作為女性官員的會所禮服,深感榮幸,也是給自己的一份禮物。「香港人自強不息、刻苦耐勞、同舟共濟、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就是香港精神。」Mary希望推動自己好好發揮,將香港精神傳承下去。
中西文化融合,讓人如沐春風。
舊格式新顏色,香港精神勝在自由式。
旗袍的歷史也是「近代女性史」
封面故事
文化
專訪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