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是香港的回歸年份,往後25年至今,數不盡的感動時刻,聯繫人心。當年,亦同樣有許多香港人正經歷人生的重要時刻,共同與香港在國家的懷抱下成長。
與特區同齡
教育碩士難忘疫情守望相助
Jessy去年從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修畢碩士課程,正式踏入社會工作。現年25歲的她,認知到在這25年來經歷風雨和挑戰,但她特別記得近年不少感動瞬間,其中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第五波疫情時,「感受到了社區來自很多居民的友善和溫暖,例如樓下的保安阿姨在我每次回家的時候都會提醒我看小區的告示欄,今天有多少新增(確診),那棟樓有新增,讓我注意安全;房東一家也給我無償分享了當時供應緊缺的蔬菜和食物。」這一切,讓她感受到香港人鄰里之間的善良和包容。
Jessy:「兩地青年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和發展空間。」
隨著大灣區的建設和政策的支持,Jessy認為香港回歸25年後,是更宜居和充滿競爭力的。「身邊有越來越多選擇去內地就業、創業的香港青年。香港回歸25周年給予了兩地青年更多的選擇機會和發展空間。」
Jessy認為生活在香港的每一位,更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繁榮和平的生活。展望未來,她希望新一屆政府能支持青年跨區域流動與就業,「應該讓年輕人充分知曉,他們有得揀,並且有適合他們的平台。」
拼博「回歸寶」
工程男闖中東體會港人強項
同樣是1997年出生Frankie,對於「回歸寶寶」這身份他如此回應:「我哋每逢畢業都係特別日子,最記得就係曾經有一年可以免費去迪士尼。」Frankie於2019年在香港科技大學工程學系畢業後,隻身遠赴中東工作一年,與當地文化相比下,他體會到香港人拼搏高效精神,在世界上仍有很強的競爭力。
Frankie:「港人北上進修有不同的支援,實在是出路。」
回港後,他加入青年團體工作,協助香港青年銜接內地就業及創業,以第一身感受內地支持香港青年的不同政策措施,「例如港人北上研讀博士、碩士等,有資金、住宿和交通津貼支援,對於生活係高成本嘅香港,會係另一個出路選擇。」Frankie認為,生於1997年後的年代,坐著香港回歸的順風車,香港青年應更好發揮所長,爭取嘗試不同的機會。
回歸前加國回流
夫妻一早睇好97後的香港
1997年,對於孫美妮(Mary)而言,是一個別具意義的年份。自1995年,與丈夫從加拿大回流香港後,那一年她獲得首個工作機會,加入港資企業管理團隊,開展往後的人生。「我和丈夫決定回流,一來想與家人團聚,更重要的是,看好香港回歸之後的發展,對香港有信心。」翌年,她誕下兒子,期盼下一代生活在更有憧憬的香港。
Mary:。「無論困難幾多,香港人都有好強嘅韌力。」
過去的25年,Mary在職場上打滾,見證香港經歷大大小小的衝擊,但香港人靈活變通的特長,總能團結力量共渡難關。「無論經歷金融風暴、沙士,甚至依家疫情,困難幾多,香港人都有好強嘅韌力,重新出發。」早前,Mary從企業崗位退下來,實現人生另一個使命,希望聚集香港人的力量,疫後推動香港的快樂文化,希望社區在往後的25年,增添更多正能量。
KEEP住去突破
25歲舞王深港辦學校搞飲食
現年25歲的香港土生土長青年James,從年幼一個小胖子努力追逐舞蹈夢,終成為拉丁舞精英運動員代表,曾經在多個國際賽事為港爭光。年紀輕輕的他早已抓緊內地的發展機遇,在深圳等地創辦舞蹈學校,屬於領先北上創業的香港青年。疫情下,各地的舞蹈學校需要停課閉關,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但James依然抱著逆境自強的精神,回港代理防疫物品,更親自駕車運送到戶。
James:「相信這是以後的最美好回憶!」
最近,James突破新嘗試,在葵涌首次踩入飲食界,與好兄弟開辦豬扒專門店,幾個年輕人不惜凌晨落手包餃子和準備食材,「一齊經歷所有困難,年輕人創業不容易,相信這是以後的最美好回憶!」
誕「回歸寶寶」
港媽回顧天降福利感恩時代
根據統計處數據顯示,回歸當年共有59,250個嬰兒呱呱墜地。港媽Maria與丈夫在1996年結婚後,已計劃在回歸紀念年份誕下第一胎,更希望女兒在7月左右的日子出生,見證回歸祖國的重要日子,伴隨著香港特區的成長,結果,女兒順利在九月出生。
Maria:「可惜未參加過阿女畢業禮。」
Maria回顧女兒的25年成長當中,一方面享受許多「天降福利」,同時經歷不少突如其來的難關,笑言:「阿女讀到碩士,都未參加過一次畢業禮,未曾見證佢戴四方帽。」Maria與丈夫仍感恩女兒在回歸後時代成長,皆因從小學起,她獲得許多內地旅遊和學習交流的機會,親身感受到內地發展的「一日千里」。
封面故事
民生
專訪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