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這個石屎森林國際大都市,反而讓我找回了平靜,可以安心創作。」廖小平這樣形容自己來到香港後的生活。從小學習繪畫,卻在中途選擇放下畫筆到商場打拼。人生進入下半場的他,幾年前以「專才」身份移居香港,重新開始藝術創作之旅。同時,身為這城市的一員,他關心香港文化藝術各方各面的發展。
人生進入下半場的廖小平,重新開始藝術創作之旅。
上世紀60年代在江西農村出生的廖小平,兒時開始自學繪畫,之後在縣文化館館長的資助下,前往廣州美院專修油畫。學成又回到縣城,擔任當地文化館的美術輔導教師。期間他的作品多次獲獎,更在全國水彩畫展上展出。
不求做「畫家」,只想盡力做好「畫者」。
曾轉職工藝品公司總監 與港畫家交流找回初衷
之後,他選擇放下畫筆,去到廣東東莞,成為了一間工藝品公司的藝術總監。幾年前的一次機會,他結識了一批香港往東莞寫生的畫家,「與他們的交流竟然讓我心有觸動,四、五天的寫生,仿佛又回到追風少年的美好時代。」
在畫家們的勸說下,廖小平決定辭去公司股東,來到香港重新開始繪畫生涯。廖小平想起自己92年時,入選全國級別的作品就是當年的香港中國水彩畫大展,這令他感到繪畫生涯似乎與香港十分有緣。
希望把失去的時間拿回來
郊野揮筆,物我交融。
「那種感覺一點距離感都沒有,這種親情和感覺是抹不去的,兩地自然是共融的關係。」
他笑言從未嚮往過香港這片「石屎森林」,但來到這裡沒有往日工作的紛擾,自己除了教學生畫畫,便可四處寫生,這也讓他對香港多了認識。「高樓大廈和維港美景是很多遊客對於香港的印象,你真正走進香港,會發現這座城市還有許多不同面,例如漁村鄉郊的美景。其實,香港也有恬靜、純樸的一面。」
他談到自己到下白泥、流浮山寫生的觀感,眼見對岸深圳的高樓大廈,一衣帶水的情感便湧上心頭,「那種感覺一點距離感都沒有,這種親情和感覺是抹不去的,兩地自然是共融的關係。」
東方之珠活力的一面, 他亦會放進作品裡。
「我不再有讓自己成為畫家的念想,我只是一個畫者,三十年後重拾畫筆,只為青春的追夢讓它延續。」
來到香港的幾年時間裡,廖小平創作了幾百幅畫作,他表示自己是放下心去盡情地創作,也是希望把失去的時間拿回來。自己的耕耘很快便有了收穫,他在香港開辦了畫展,收到內地及海外繪畫機構和媒體的邀約,出版自己的畫集。
得到這一切的廖小平,對自己的追求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我不再有讓自己成為畫家的念想,我只是一個畫者,三十年後重拾畫筆,只為青春的追夢讓它延續。」
香港純樸的一面,令他重拾畫筆。
2022 在三門仔魚棚寫生的作品:《水上人家》
2021 在香港「天涯海角」寫生的作品:《鶴咀》
帶學生到內地寫生 親身了解祖國發展
來到香港的廖小平開設了自己的畫室,除了自己在這裡創作,也在這裡給學生上課。他說許多學生都與他成為了很好的朋友。在過程中,他發現這些不同年紀的港人,對於內地或多或少都不算了解。
山西太行採風,畫出人文風彩。
難忘村民真摰笑臉
於是,他帶領學生一起到內地寫生,「我們去到了山西的山溝裡,寫生也就和當地人有了接觸,知道老人現在有政府的補助,生活有了改善,了解到內地農村現在的模樣。」回憶起寫生的經歷,他還時常回想起從村民誠樸的笑臉,感受到真實的幸福,「20年山西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己完成所有縣的貧困清零,歡迎我們再次去寫生。」
廖小平說,可惜疫情的關係,三年來未能再次帶團到內地寫生。本想帶大家去新疆的他,便是想透過這樣的機會,讓更多的香港人看到祖國真實而全面的發展狀況,「我自己經歷了貧窮的年代,國家這十年來,幫助這麼多人脫離了貧困。現在再去看這些地方的變化,便深知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與學生一起在農村寫生。
推動藝術教育 細味傳統文化
來到了這座城市,廖小平也在觀察這座城市的藝術氛圍。他表示香港因為歷史的緣故,脫離了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培養,甚至缺乏對文化藝術的普及。
廖小平說,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這些與香港齊名的國際大都會中,都有十分著名的藝術院校,香港在這方面是有所落後的。他認為香港需要在藝術教育,特別是對於中國傳統藝術的教育上下功夫,讓下一代、年輕人能夠了解、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麗。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中國人身份。
畫展中的現場人物寫生活動。
與學員參觀廣州美術館展覽。
封面故事
民生
文化
專訪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