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夢:香港首個長壽音樂劇的誕生。」四年前,當時年僅20歲的香港後生仔陳恩碩(Tom)許下別人眼中的「瘋狂」願望。如今24歲的他願望成真,在本地原創長壽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擔任監製、導演及編劇,而作曲及填詞亦由其一手包辦。Tom堅持用地舖改建劇場,至今成功演出接近百場次,創下香港文化藝術界的多個紀錄。
Tom 披荊斬棘為夢想去衝,放手一試。
三歲睇劇「埋下種子」 四歲演出15歲首執導
Tom出身於香港平凡的小康家庭,父母是典型的專業人士,自認並非天生擁有「鬼才」DNA。在他三歲的時候,父母帶他看詹瑞文的兒童劇,因而種下熱愛音樂劇的種子。雖然年僅24,但陳恩碩的執導資歷絕對不容小覷:四歲開始演出、15歲首次執導音樂劇《油脂》。「在英國讀書時,一有空就會到West End(倫敦城西)看音樂劇,當地一套經典音樂劇如“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可以演足30多年,成為舉世經典,為何我們香港不行呢?」
「以前我覺得做長壽音樂劇,一定要大型同震撼先夠吸引。」直至Tom到韓國考察,發現韓國大學路一條小街道便有20至30間小劇場,然而韓語人口卻比廣東話人口少,不禁有「怎可以做到這盛況」的疑問。
自認並非天生擁有「鬼才」DNA。
在韓國的考察,激發他回到出生地創建「茶餘飯後」劇場,目標讓音樂劇變成主流娛樂。之後,他認真思考究竟怎樣的劇目能夠讓港人百看不厭?「愛情小品題材已經寫到爛,香港音樂劇反而缺乏校園青春題材,畢竟青春係人生必經之路,每個年齡都會找到共鳴。」
結果,他立志要創作一套集友情、親情及愛情的青春音樂劇,接近三小時的劇目,情節環環緊扣,當中包含地道的香港廣東話文化,情節對白雖然平凡卻共鳴感十足,首演至今獲得一致好評,更獲包括汪明荃、周慧敏、葉蒨文及彭秀慧等多位星級觀眾大力推薦,場場爆滿。
他說:「講咗7年嘅香港長壽音樂劇之夢,終於要實現。」
認為成功商業音樂劇 帶來無可取替現場感
筆者好奇年僅20歲出頭的小伙子,如何細緻創作出「三歲定八十」的共鳴感?他回應說:「當初只係覺得呢套劇要有老師、校長、爸爸媽媽等人物,平時鍾意同唔同年紀嘅人交流,製作呢行又有好多前輩,我從對話中取材,去認真感受別人的感受,就會無意中觀察到細節。」Tom認為一套成功的商業音樂劇,為觀眾帶來無可取替的現場感,歌詞、情節、台燈聲融合協同,音樂劇因此擁有獨特價值。
「披荊斬棘都仍然是為著夢想去衝......」來自《我們的青春日誌》音樂劇其中一曲,現實中也同樣唱出導演Tom的追夢故事。「別人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搞音樂劇?痴線啦!潑冷水的人好多,支持的人往往比反對的人少之又少。」
羅馬非一天建成,Tom 一手包辦劇場的搭建統籌。
Tom 曾出演不同劇目角色是個劇場多面手。
Tom坦言要在香港出品一套原創戲劇,簡直是天方夜談,但他總「選擇性」聆聽別人的評價,在一灘冷水當中尋找好的想法,發現障礙也想盡辦法逐一跨越,逐間逐間公司拍門尋投資。問及圓夢的一個難忘畫面,他回憶起葵興「爆炸戲棚」劇場開幕日,「全班劇組兄弟姊妹,一齊開門入去,見證歷史時刻,我哋終於有為香港首個為劇目而建成嘅地舖劇場,好感動。」
天道酬勤,I have a dream,然後I have a team。
地舖劇場燃亮熱血青年的心。
阿姐汪明荃到場支持,讚音樂劇用心製作。
香港「養戲」 世界多一種文化
「爆炸戲棚」的誕生,並非單純承載著Tom的一人夢想,而是燃亮一班演員、製作人、舞蹈員、音樂創作者等等的香港舞台,並以台上的力量感動台下的觀眾。「睇音樂劇唔一定要提前預約,唔一定著到好光鮮入文化中心,我想香港人每晚食完飯,隨時踢拖入劇場,收穫快樂同生活反思,啟發人生每個階段。」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Tom認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不只是金融銀行業,「讓劇場文化變成港人引以為傲的本土文化,向亞洲地區以至世界展現代表作,與世界接軌,同樣是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爆炸戲棚」開會,大家創意爆棚。
【夢想開勻18區 劇場都可以「迷你」】
音樂劇迷孫女士透露,自己已經第八次觀賞劇目,首次是在柴灣工業大廈小劇場觀看,「當時環境係好擠迫,幾簡陋,只係因為朋友介紹就去睇吓,點知一路睇不斷有驚喜位。雖然睇過咁多次,但每次都總有幾句對白,擊中自己當時嘅心情同經歷,每次都有唔同反思。」
最近幾套香港電影備受追捧,「力撐港產片」成為熱門話題。Tom希望大家同樣給港產音樂劇一個機會,「慢慢讓音樂劇變成常態,夢想全港18區都有迷你小劇場,有一日成為香港的主流娛樂文化。」
劇目帶出正面訊息,傳播快樂與淨化心靈兼備。
對於青春,有誰不共鳴?
封面故事
文化
專訪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