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精神」一向是香港人努力奮鬥及不屈不撓的象徵。從小漁村一步步走向國際都會,港產藝術家呂豐雅的作品,印證着他與藝術築起的香港故事,每件作品都細說着香港情懷與特色。
//唔刻苦耐勞,做唔到藝術家。//
獅子山屬香港人努力奮鬥的象徵。
是畫家也是雕塑家
//當時我訂造了一套屏風,還在苦惱如何處理……//
現年77歲的呂豐雅是一位畫家、雕塑家,多年來創作出一套自然主義和抽象意念的新藝術語言。他過去的人生在紙醉金迷的銀行界打滾多年,又曾移居加拿大生活,回歸藝術生涯曾接觸陶瓷、雕塑及戶外公共藝術等媒介。由於他有着較為開放、邏輯理性的創作風格,終究熱愛透過各種素材展現畫作的生命力。
呂豐雅今年最新出版的作品《不朽的獅子山》,呂豐雅憶起:「當時我訂造了一套屏風,還在苦惱如何處理,然後靈機一觸,決定繪畫一個現代的獅子山。」按照原先相片所拍下的獅子山、連貫的高樓大廈,用筆重現這些現代香港的代表物。作為一個創作最久、一年十個月的畫畫作品,呂豐雅說當時剛出院休養,「我爬上梯子創作,將隋朝的歷史書一條條剪碎並拼貼在屏風上,可謂是鍛練恆心和耐力的機會。」
//創作是鍛練恆心和耐力的機會。//
創呂豐雅(右二)指現代水墨畫經歷過「開拓」和「開創 」,現在進入「開放」的年代。
絲網版畫文化節展出
//當時九龍周圍十分荒無,唯一發展的有九龍城寨。//
該作品最近於首屆中華文化節《香港水墨新時代》展覽展出,還有同樣以以絲網版畫呈現的作品——《城內城外1840s》。《城內城外1840s》原作是水墨畫,呂豐雅介紹道:「首先在一張帆布上起稿,使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皇家歷史文獻作材料,再以拼貼技法繪製作品。利用發黃的線裝書,在非刻意上色之下,畫作呈現暗黃的效果。」他希望表達從零開始的香港及樸素的漁村生活,「參考當時獅子山的黑白照,當時九龍周圍十分荒無,唯一發展的有九龍城寨」。
兩幅作品分別呈現舊時和現代的獅子山下的面貌。
見證藝術界急速成長
//香港的5年可以等於其他城市的20年,(不變的是)活躍和蓬勃的形象。//
呂豐雅曾在加拿大生活,此後便一直長居香港。在香港擁有多年創作經驗的他,見證香港在藝術界的急速成長,由藝文香港到巴塞爾藝術展,形形色色的藝術展覽、拍賣行及國際畫廊使香港受世界所矚目和聚焦,「香港的5年可以等於其他城市的20年」,但不變的是香港作為「活躍、蓬勃」的城市形象,還有藝術家的刻苦耐勞,「唔刻苦耐勞,做唔到藝術家。」
呂豐雅指變化是藝術家的個人追求。
香港作為中西文化匯聚點,為呂豐雅的創作提供許多靈感。
寄語年輕人 放開眼界迎接未來
年屆77的呂豐雅在創作路仍未言休,他說仍有很多事想嘗試,每一日都充滿好多意念,「我仍然有很強嘅信念繼續去做,相信我去到90歲都會繼續」。雖然他自細時已經手執畫筆,但一直在繪畫及視覺方向發展,因此他希望能探索平時較少接觸的書法,同時繼續將水墨畫創作走向複數藝術(Mutiple Art),使水墨藝術普及化。
即使伴隨人工智能的出現,呂豐雅相信用心的創作總會受到關注。對於未來的藝術世界,他仍懷着正面和希望的種子,更寄語香港年輕人「打開」自己,放開眼界,迎接未來的機會,「現在是開放的年代,現在才是真正的開始」。
藝術之路往往充滿驚喜,呂豐雅20 年前收藏的石頭竟然獲藝術館展出。
藝術家責任 探索不同可能性
「藝術家的責任就是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擴闊觀眾的眼界」,以往多以水墨創作的呂豐雅認為,現代水墨畫的可能性很強,不再限於紙和水墨,配合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他更形容「水墨畫無界限」,不應該只用東方或西方去分析藝術作品,例如拼貼並非西方獨有,中國水墨畫已經有所運用,因此他認為藝術家應該融會貫通,自由發揮。
他認為,藝術家需要學習如何運用時間。
唔止一紙一筆 創作投放許多成本
除了各種誘人的機遇,呂豐雅指在香港的藝術創作也充滿許多看不見的辛酸,特別是中國紙本繪畫難保存,容易發霉及損毁,加上香港潮濕的氣候,作品的生命力就更見坎坷。「藝術家需要知道如何展示及保護個人作品。另外,藝術創作本身也要投放許多成本,如租畫室及購買顏料畫框。在無固定收入下,藝術家要不斷積聚再加上有相當的韌力,才能使作品讓大眾看見。」
有別於一般「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在香港多姿多彩的生活下,呂豐雅也承認有不同事物無意中令時間流走,因此藝術家需要學習如何運用時間,而他會堅持每日去工作室逗留幾個鐘,「意念一閃就過,做到一個已經好好,但實踐出來係件好難嘅事」。
//意念一閃就過,做到一個已經好好。//
封面故事
文化
專訪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