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舞台上,錢秀蓮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她不僅是一位舞者,更是一位以身體為語言的說書人。身為香港第一代編舞家,她不懈地將中華文化的精神轉化為動態的詩行,並將之融入每一場舞蹈作品之中,既探索自我,也與時代對話。
我跳舞,唔止係舞,而係一種思考,一種文化感召。
「我跳舞,唔止係舞,而係一種思考,一種文化感召。」錢秀蓮如是說。她談到自己如何從一個熱愛爵士與現代舞的青年,轉化成一位不斷探索中華文化底蘊的編舞家。
尋根之舞 紐約返港後的文化轉身
錢秀蓮的創作生命歷經多次蛻變,八十年代在紐約學習現代舞,是她藝術人生的重要分水嶺。「我開始問自己:點解我要學外國人咁郁?如果我都係滾來滾去,有乜分別?我係邊個?」這些思考成為她回港後大量作品的內在推動力。她坦言,早年創作主題多與社會變遷有關,反映她對香港的敏銳感知。
後來,她逐漸把目光投向更深層的文化土壤,「我發現,我既語言,其實來自我們的祖國。」這種回歸不是復古,而是創造。「我唔係將中華文化擺上台,我係將佢活化,透過身體,變成一種可以感受、可以體驗嘅語言。」
錢秀蓮不僅是舞者,亦以身體為語言的說書人。
結合書法 里程碑《字戀狂》誕生
1996年,錢秀蓮創作了《字戀狂》,這是一部以中國書法為主題的舞蹈作品。她在紐約時期受到其他舞者著作的啟發,將書法的筆觸、節奏與舞蹈動作結合,創作出這部作品。「我會叫舞者模仿字形結構,體會墨痕裡嘅節奏、方向同情感。跳草書之前我哋甚至飲少少酒,因為要有『狂』,要自由,要放。」她笑說這些細節,卻可見她對藝術語言的敏銳與講究。《字戀狂》亦因此成為她探索中華文化的重要里程碑。
錢秀蓮的舞蹈語彙極具個人風格,書法成為她編舞的重要靈感來源。在作品中,舞者化身為筆觸,將「楷書」的中正、「草書」的奔放,以動態身體演繹出筆劃之間的精神力量。
《字戀狂》篆、楷、行、草與樂師合照。
《字戀狂》中,舞蹈員展現楷書線條之美。
多媒融合 「舞畫道」之實驗與突破
錢秀蓮從不滿足於既有表演框架,近年她與水墨藝術家靳埭強合作,發展出跨媒體作品《舞畫道》,將書法、水墨、設計與舞蹈融合,並加入多媒體視覺效果,營造「動態水墨」。
「而家唔少人覺得加科技先夠潮,我唔反對,但我唔係為咗科技而科技。我要搵到佢哋之間嘅和諧。」她稱之為「舞畫道」——舞者跟隨水墨的筆勢流動,畫與舞互為表裡,融合出一種詩意的空間語言。而這種創作方式,也成為她近年藝術教育理念的一部分。
「藝術唔應該係少數人玩嘅『高牆』,而係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領域。」她坦言,舞蹈在香港仍面對觀眾門檻高、票房低迷等問題,但她認為應從教育入手,「等人明白舞蹈唔係淨係靚,而係思考。」
藝術除了探索自我,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橋樑。
每個人都有自己嘅節奏, 同埋唔好覺得中華文化係老土,其實係寶藏。
【問誰領風騷】
偕藝術家蛙王講故事
談到即將推出的新作,她眼神亮了起來。這是一個跨界創作計劃,聯手本地傳奇藝術家蛙王郭孟浩。「我想做返香港人嘅故事,唔使樣樣都話外國月亮圓。」她說。計劃中,將以青蛙的形象為載體,象徵生生不息、廢物利用、反傳統與再生創意,融合蛙王的自由風格與她的編舞哲學。「我見到蛙王咁自由、咁有愛心,咁鍾意分享,我覺得同我一樣。我跳舞都唔係要話你一定要明,而係我分享一種感覺畀你。」
與蛙王有個跨界創作計劃。
「要講一個屬於我哋嘅故事。」作品中不單會出現青蛙的動作模仿、聲音演繹,更會加入環保素材創作場景,呈現香港人如何在有限空間下創出無限可能。
//我想做返香港人嘅故事,唔使樣樣都話外國月亮圓。//
與著名設計師靳埭強合照。
【創作經驗談】
有心有目標 唔好比較
歷經五十年創作歲月,錢秀蓮仍保持源源不絕的動力。有人問她秘訣,她回答得坦率又清晰:「第一,你要真係鍾意,唔係扮。第二,你要有心。第三,你要有目標。」然後她補上一句:「最緊要,唔好比較。」
寄語新一代創作者,在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
她語重心長地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嘅節奏,同埋唔好覺得中華文化係老土,其實係寶藏。你吸收咗,再加自己嘅創意,就係你最獨特嘅聲音。」她寄語新一代創作者:「企喺前人肩膀上,你可以睇得更遠;然後再俾人企喺你膊頭上,個世界就進步。」
//企喺前人肩膀上,你可以睇得更遠。//
曾出版《舞中生有》,分享藝術創作過程。
【功夫靠累積】
系列作品 融太極與武術
事實上,除了書法,太極與武術也是錢秀蓮作品的核心。她自2001年起創作「武極系列」,至2010年已發展至第八集。每一集皆以中國符號為主題,將推手的感應轉化為身體的互動。
「太極講求攻與防,感應對方再出招。其實就好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這樣的探索,讓她走進祖國大地,前往武當山、少林寺採風。「我唔想做一個膚淺嘅中國味,而係真係要入到去,感受文化底蘊。」她認為,創作者不只是表達者,更是學習者。
//太極講求攻與防,感應對方再出招。其實就好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武極三》太極隨想曲的表演場面。
封面故事
文化
專訪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