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發燒,不少家長就會緊張萬分,急於降溫、吃藥,甚至半夜反覆量體溫。事實上,圍繞發燒的流言與誤解不少,了解正確知識,才能冷靜處理、減少不必要的擔憂。胡子軒醫師拆解五大孩子發燒謬誤。
【五大謬誤】
謬誤一:發燒一定要馬上退燒?
其實,發燒是身體對抗感染的自然反應,並非一定要即時退燒。若孩子精神尚可、飲食正常,可先觀察。退燒藥如paracetamol或ibuprofen,應在高燒(逾39℃)且明顯不適時才使用,並遵照醫生指示。
謬誤二:體溫愈高代表愈嚴重?
高燒不代表病情就更嚴重。有些危重疾病(如腦膜炎)甚至不一定會發燒。家長應留意孩子是否出現嗜睡、嘔吐、皮疹或持續哭鬧等其他症狀。
謬誤三:高燒會「燒壞腦」?
「燒壞腦」通常與腦部疾病(如腦炎)有關,而非單純高燒。一般感染引起的發燒,即使高至40℃,也不會損害腦部。只有極端高溫(超過41℃)才可能造成影響。
謬誤四:物理降溫應用冷水或酒精?
冷水或酒精擦身反而可能令血管收縮、體溫反彈,還會刺激呼吸系統。正確方法是使用溫水抹身,促進散熱。
謬誤五:發燒不能洗澡?
適當用溫水洗澡(約38℃),可幫助降溫、清潔皮膚,也令孩子更舒適。洗後應立即擦乾保暖。
我家博客
醫療
生活
陳洛志
健康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