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為願景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提出應對至2035年廢物管理挑戰的措施。根據施政報告,香港過去3年的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持續下降,並稱會繼續優化「綠在區區」時間和地點等。政府近年環保政策重點加強家居回收,但如何能提升層次,更全面性?今期「環保回收」系列下集,《我家》記者探討香港把廢物分類概念融入旅遊熱點的可行性。
根據環境局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中期目標包括把都市固體廢物的人均棄置量逐步減少40至45%,回收率提升至約55%等。為此,環保署擴展「智能回收系統先導計劃」,並持續擴充「綠在區區」上門回收服務等。由於香港在大力推動家居回收,本港地道的旅遊熱點鮮見回收分類箱。
花園街兩旁有小食店及生果檔口。
花園街女人街 見唔到回收箱
《我家》記者日前在旅遊熱點包括旺角花園街、女人街及油麻地廟街察看,發現在街頭巷尾都找不到分類回收箱的蹤影,只有見到滿滿的垃圾桶待清理。由於該處是旅遊熱點,大部分垃圾都是空膠樽,外賣小食紙兜及膠袋等。當記者問市民及遊客是否見到有回收箱時,他們都不約而同說:「不見呀,垃圾桶就有。」
廟街是遊客的熱門景點,但未見回收箱設備。
清邁著名市集設10類回收箱
為何當局在推動都市固體廢物回收時,未有如外地藉不同渠道灌輸環保觀念?以泰國清邁著名市集Jing Jai Market為例,除了普通垃圾箱外,場內更設置10類回收箱,包括膠袋、口罩及衞生紙、膠樽及膠杯蓋、繩子及橡筋、吸管與木筷子及鋁罐與玻璃瓶等,可見分類非常細緻。而市集內更設有洗手設備供洗滌自攜餐具使用,鼓勵入場人士使用循環使用食具。
泰國清邁市集設有不同分類的回收箱。
清邁市集內設有清洗餐具的設備。
堔圳市集大搞垃圾分類活動
事實上,把垃圾分類概念融入夜市或市集作推廣,近年在港人北上熱點的深圳,也正在推行。
今年7月,南山街道學府社區桂廟花園涵洞旁的攤販經營示範點,便舉行了攤販經營場所垃圾分類主題活動,務求提升居民和攤販商戶的環保意識,教導他們把廚餘垃圾投到綠色的垃圾桶,而烤串用的竹簽等其他垃圾,就掉至灰色垃圾桶。
深圳有夜市推行垃圾分類活動,提升檔主及遊人的垃圾分類知識。(網上圖片)
【家居回收 vs. 景點回收】
就旅遊熱點融入綠色回收概念,油尖旺區議員陳少棠表示,由於土地問題,較難在花園街、女人街及廟街增加分類回收箱,同時亦可能會產生衞生問題。他贊成當局以家居回收,推廣環保政策。
陳少棠
西貢區議員黃遠康則認為,在地道旅遊景點配合回收措施,一方面可回收膠樽等垃圾,亦可提升香港在遊客心中的形象。
黃遠康
【議員籲增天眼 防回收箱失竊】
環保署近年積極推動家居回收,支援住宅樓宇進行回收、推動公共屋邨分類回收,亦繼續增加住宅的智能廚餘回收桶和收集設施,推進實踐公共屋邨「一座一桶」。而I‧PARK121將於年底前陸續投入服務。
推動回收項目上,康文署在公園及運動場所內亦設有分類回收箱,惟《我家》記者在巡視相關設施時,卻發現有部分回收箱打開,雖然內裡儲存格已上鎖,但空隙可讓外人伸手進入。在這情況下,箱內混入不少垃圾。
西貢區議員黃遠康表示,他每月都收到居民反映回收箱的管理問題,建議可參考房署的做法,在回收箱的上方加裝鏡頭,防止回收箱失竊。
回收箱的閘門打開。
民生
生活
學習
環保
我家放大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