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青少年對之認識卻不深,並往往認為是悶悶的老土技藝。受到華麗戲服和鮮豔妝容吸引,香港教育大學英國語文教育榮譽學士三年級生謝思晴,自五歲開始學粵劇,「本來有朋友邀請家姐學粵劇,但家姐沒太大興趣,反而我覺得戲服好靚,頭飾閃閃發光,吸引咗我培養呢個興趣。」
思晴推廣粵劇獲嘉許。
思晴笑說自己如同一般少女,兒時擁有一個「公主夢」,但夢裡不需宏偉的堡壘,不需金碧輝煌的禮服,「我熱衷踏上舞台飾演各個劇目的花旦,同時也能投入當反串文武生。」訪問期間,談吐溫文爾雅的思晴說起這句話來,流露出一股英雄氣派,其後加上化妝、裝扮,神情更顯威武。
不同演員班子擦出不一樣火花。
年紀輕輕便加入兒童劇團,不惜犧牲週末時間練戲背稿,思晴卻慶幸粵劇貫穿她的少女時代,帶來繁花綻放的人生體驗。她在九歲時,獲邀到2010上海世界博覽會,參與「香港週」的文化表演;16歲時於「澳洲及紐西蘭『香港回歸20週年』慶祝」演出折子戲《六國大封相》,飾演元帥。
13 歲公開演出折子戲《穆桂英招親》,飾演楊宗保。
做義工為老友記表演
還有最令她感滿足的是,到老人院當義工,以粵劇演出方式將歡樂帶給老友記。赴歐洲交流期間,她帶備戲服到訪外國當地小學,讓小學生能體驗唱唸,她亦把故事與曲詞翻譯成英文及德文。最後,亦以本色表演,用粵語唱戲,讓異國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精細巧妙之處。
與西方戲劇比較,思晴認為粵劇最考功夫的是需要集情緒、動作和道具於一身,「上馬落馬不會用真馬上陣,而要靠演員施展渾身解數,透過身體語言表達情景。」
一般人以為粵劇只有來來去去幾套經典曲目,但思晴則指出,「不同的演員班子都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還有許多『爆肚』情景,每次都充滿新鮮感。」
九歲到上海世界博覽會演出 。
【教大英文e-book 查督撐入門ABC】
多年來,思晴就如推廣粵劇的親善大使,而使命感激發其運用學科知識,協助教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學系副教授李鳳琼博士完成一本英文電子書,向小學生介紹粵劇、大眾對粵劇的誤解等。
希望日後建立網上平台,讓外國朋友了解更多。
思晴長遠希望結合自己的外語知識,建立網上平台,將粵劇的故事和曲譜中的歌詞翻譯成英文或其他外語,向外國人推廣粵劇。她對粵劇的興趣和熱誠,使她在「藝術及文化」組別獲得「校長表揚狀」。
思晴不惜花盡心思力氣,親筆繪畫電子書中的粵劇卡通圖案,「希望日後建立網上平台,讓外國朋友了解更多」。本身目標成為中學英文科教師的她,更希望日後在任教學校開辦劇社,把粵劇文化傳承下去。
新界人家
文化
專訪
生活
大埔北區